課程:親近善知識(二) 時間: 2017/06/13 (二)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
課程摘要: 一、前行 齊柏林在一篇描述拍「看見臺灣」遇到什麼障礙的文章裡有一句話:沒有人會粉碎你的理想,只有你怯弱的心可以阻礙你的理想。我看了以後很感動,因為在學習的這條路上,自己也是常常進進退退。上師說,每個踏進廣論班裡的人,都是準備讓他的生命開始有所改變。那我們已經踏進來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不能退。 密集嘛中,我們的大師像文殊菩薩這麼有智慧,像觀世音菩薩這麼慈悲,像金剛手菩薩一樣這麼有大力,有智慧、慈悲又大力具足這樣的一個善知識、祖師大德來帶領我們學習廣論,所以持誦密集嘛時要恭敬而深情,內心要想著,我要跟祂學,生命越來越往上走。 讚頌:凝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RTajaQI5w 那一天親睹你的容顏
整個世界似乎都消失不見 情不自禁注視著你的眼
好想凝視千萬年 像太陽燦爛光明
又像明月清涼寂靜 如水波光粼粼 如火燃燒熱情 慈悲凝成你柔情的眼
智慧化成你深邃的眼 勇悍變成你威猛的眼
那一雙神秘之眼 當我看著你的眼睛
紛亂的心靈頓時安寧 進入你勝妙的宮殿
神聖光潔 當我又看著你的眼睛
喧雜的心念瞬間純淨 融入你悲智力的體性 你的雙眼 再讓我凝視萬年 終不疲厭 融入你悲智力的雙眼 我要再凝視千萬年 直到永遠
一秀副班長:每次唱這首凝眸就會想自己的生命在遇到師父才真正有了改變,歌詞中說凝視著那雙眼睛,就像太陽燦爛光明,又像月亮,給予我很明確的方向,心在低落時又可以被撫慰。 前行時班長問大家依師為什麼這麼重要?立理副班長回答說,如果沒有依師,學來學去就在學自己。我們來和師父學,是來學法,而法一定從善知識來。沒有善知識,就沒有法,沒有法,我們學甚麼呢? 所以恭敬而深情的唱誦密集嘛,就是把宗大師迎請到我們的面前,直接在跟宗大師學習。如果前行做得很正確,那我們的心就是跟善知識在一起,當念誦「南無」這兩個字時,內心要真真實實的皈依上師、皈依佛,那樣才不是在學自己。
二、正行 複習:親近善士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廣論 P23L13∼P24L1) 一秀副班長:博朵瓦大師是種敦巴尊者的心子,敦巴尊者又是阿底峽尊者的心子,博朵瓦大師說他所有的學習都是從善知識而來。種敦巴尊者有三位弟子:博朵瓦、慬俄瓦、樸窮瓦,這三位大師都有很多功德為人所稱頌,但其中一個共同的就是:依師。種敦巴尊者曾說博朵瓦如他的眼睛,而博朵瓦大師也把他的老師當成他的眼目,彼此像父子一般。博朵瓦大師曾說過,他不願一時一刻離開種敦巴尊者,當敦巴尊者要圓寂時,博朵瓦尊者非常難過默默掉淚說:「以後前方的路就沒有人為我指導了。」種敦巴尊者安慰他不要擔心,一定要具備菩提心,然後跟著一群善同行善友往前走,一定會再遇到更好的善知識,因為他已經種下很好的善知識的緣分。所以親近善知識很重要,要好好學習這個章節,種下遇到善知識的緣分。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廣論 P24L1∼P24L2) 聽帶:手抄稿:第二冊p188L6∼p189LL1 一秀副班長:前一堂課班長曾經提到,廣泛的說我們周遭的人都是善知識,特別是在家裡。我們是看每個人烏鴉一般黑?還是如陽光般燦爛。碧芳師姐從前直接稱呼班長的名字,而現在則恭敬的稱“駱班長”,那是因為從心裡把班長當成學習的對象。師父提醒我們依師的道理,我們是否把周遭的人當成學習對象,放在心裡。 手抄第189頁所提到不捨離善知識的捨離,不只是形體上的捨離,最重要的是內心不離開,隨時拿善知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才是真正要學的。 杜王副班長:當我不安的時候,善知識是我的靠山;當我亂的時候,善知識能夠收攝我的心,無所不在,如太陽光明。如同凝眸這首讚頌,師父的眼睛有悲力、慧力,可以在我們不安、紛亂、心念喧雜的時候,撫慰我們,得到智慧、慈悲和安靜。上師說看到師父的眼睛就看到自己的黑暗,代表師父就像太陽光明一樣照亮我們的心。 討論題1:當師父的侍者有什麼好處? 分享: ·
當師父的侍者就像1對1的家教班,所以是24小時的學習,24小時的進步。 ·
可以隨時學習師父的言行,以及親近其他大善知識。 ·
可以模仿師父,觀察師父的應對,如何將佛法、智慧落實在團體、每個人身上。 ·
上師在開示師父的修行時提到師父的兩個特點:1.從師父撕饅頭紙和拆信封等小事看到師父修行非常認真,從見小罪知大怖畏。2.
菩提心。跟隨師父學習如何發菩提心。 討論題2:善知識不在你身旁,要如何得到好處?
駱班長:誰會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其實跟我們想學的有關,因為你想學什麼就會和他親近,而不想學的就會遠離。在智者旁邊是學習智慧,絕不是只有形象,所以跟在善知識旁邊的侍者是在觀察聖者面對境界時的發心以及抉擇。每個人面對每一件事起的第一個念頭,發的心會影響後面的抉擇,才會與眾不同。 Kenny:善知識不在身旁,要如何體會發心和抉擇? 皈依是很重要的發心,因為皈依代表心不是緣在自己身上,而是緣在師長的身上,所以如果不在善知識身旁,但是心緣在他的身上、心識和智慧,那就會和他很靠近;反過來,如果在善知識身旁,但心緣在自己身上,那還不如不要在他身旁。
駱班長:這就是一秀班長在做的事,開會前認真向師父祈求。看著師長的相片,師長的教誡、教授在心續中產生,讓身心收攝,正念如太陽光一般燦爛。不時的看著師長的相片,把皈依的心做好,就和和師父結下生生世世不離的緣,未來就有機會在師父座下聽法,成為一個當機眾。 梅華師姐:和師長的遠近不在形體上,而在學習者的心態。如果能時時憶念師長,亂的時候就能心安,抉擇的時候問,這是師長會做的決定嗎?這種心態才是不捨離善知識。心態不正確,在師長旁邊反而會有負面的想法,被盯、被K、很多雜事、沒有學法的時間等等。所以能不能從善知識學到好處,決定於自己的心態。要隨時反問自己是一個願意學的人嗎?只要隨時憶念師長,師長就在我們的心間。 駱班長:其實上廣論就是和師父團聚的日子,就是和師父共同討論、共同學習的時間,這件事就會在我們心上種下很深的緣;而且師父的手抄稿,一字一句都有師父的心意;此外,師父廣大的弟子、法師們不時對經論、手抄稿等留下很多的公案、隻字片語等,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領受師父的加持與照顧。所以只要圍繞在福智這個大家庭,把心凝住,專心聆聽,就是在師長的身旁,得到師長很多法語的攝受,體會與師長團聚的好處。
杜王副班長:常憶念、常皈依、常聽師父的帶子,把自己當成當機眾,扮演成手抄稿裡的角色,師父就是在對自己說法。 聽帶:手抄稿:第二冊p191L1∼p192L4 收攝:學佛法是來修解脫道,這條路沒有走過、很陌生,我們又是數取趣,所以一定要人來教;如同從小到大的學習,有老師教導會比較快知道絕竅,甚至教了都還學不會,所以有老師教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在學佛這條路會覺得陌生?因為以前沒有學過,沒有種因,所以觀察自己的緣起點,種下與善知識相遇的因。玄奘大師經歷了千辛萬苦才到達印度,當他站在菩提樹下就不禁痛哭流涕,佛成道時,自己在哪裡?為什麼沒有在佛座下聽法?而且印度的佛法開始衰弱,所以很感傷。 手抄稿第192頁:我們一直陷在自己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
煩惱。啊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這就是緣起點,什麼是緣起點?就是我到底是什麼狀態?就像爬阿爾卑斯山,從來沒去過,會先去找嚮導,因為知道自己完全沒經驗;所以假如真的想成佛,就會找佛陀當嚮導,偏偏我們不想成佛,所以和佛沒有緣。當我們說我做不到,覺得現行很好,有聽沒入心,那就是惰性,那就無法成佛。何謂緣起點不同?就是你在不同的位置上,想追求什麼,就會去學什麼。 慈濟師姐學習廣論,了解到廣論教導做每一件事該抱持的心,更能理解在慈濟做很多事的原因,這就是師父要大家學廣論的原因。師父看到台灣的狀況,善心人很多,相應做,卻耐不下心學習其中細緻的內涵,這就是惰性,就是凡夫。在家裡做的事,依著自己的想法、成見去做,沒有把佛陀、師父的教誡拿來實踐,這就是惰性、就是慣性。所以先不論是否要成佛,如果想要更有智慧,想要過得更快樂,就好好跟著師父學習。 師父教導陳醫師去買包糖灑在螞蟻的洞口,再灑種子,這件事為什麼沒有人會?因為這就是發心,發心影響抉擇。所以師父的心念,造成智慧的抉擇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土豆聯誼會:將於6/24舉辦年會,將過去一年即以及未來的展望向會員做報告。早上在福智學堂舉行,8:30報到,9:00開始,邀請如淨和尚開示,中午在馥敦飯店用餐。107年除了會舉辦精進營外,還會帶大家到P島和上師過中秋(09/28~10/08)。 影片: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你的陪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iYpn-Udps 收攝: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很辛苦忙碌的單親媽媽,全心全意的把她的時間都貢獻給她的小孩,做的每一件事都為了她的小孩。我們的師長是否也為了我們的學習在勞苦奔波?師父建立一個有機的產業鏈的心? 另一個是小孩的角度,小孩只覺得媽媽很忙,但是不知道她為什麼忙,唯一在乎的就是媽媽能不能參加他的演出,除了哭鬧以外,他還能做什麼?所以他做了一件聰明的事情,觀察媽媽的時間被很多的家事佔滿,所以他就去幫忙做家事,把每件家事的時間紀錄下來,請媽媽給他一個小時去參加他的活動。所以這個就是隨時觀察師長,了解自己可以學到什麼,然後主動準備好當學生的條件,和師長接軌。
複習: 第四如何正以教,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如果要用一個正法來引導你走一個增上生的佛道,步驟分二:第一個,學習這個增上生道的根本是你要如何親近善知識;第二個是親近了以後,要如何與善知識互動。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得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得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廣論 P24L7∼P25L1) 白話消文: 整個聖教的所有經和論的解釋中,由於眾生根性不同,佛說了種種法引導不同的眾生(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但是本論所說的善知識,是指能夠依照三士道的次第,漸漸地引導弟子漸次進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如經《莊嚴論》中所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下面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具足這十種德相,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依止的善知識。這十個條件中,調伏居首。在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之前,就能調伏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作為別人的善知識要調伏他人之前,必須先調伏自己的身心煩惱。那麼要如何調伏自己的煩惱呢?假如隨著自己的習性,碰到什麼就少少的修行一下,在自己身心相續中只證得不實在的一點功夫,這是完全沒有辦法利益自己與饒益眾生的。所以必須把握佛法總體,次第絲毫不亂,調伏自我相續的方法,綱領起來即是依戒、定、慧三學,所以本論中所說的自我調伏的方法,就是指戒、定、慧三學。 說明:看廣論時先把宗旨定下來,宗大師的教法來說,如果不是在最前面就是在最後面,大部分在最前面。本段最重要是了解此處所說善知識為引導進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並且要找對善知識,有實修經驗,曾經克服過這些煩惱。 駱班長:
「由是」前面說善知識這麼重要,那麼我要開始親近善知識,要了解怎麼評估善知識。「相」就是德相,就是條件,一個好老師要具備的條件。接下來第二個,我要準備什麼才能通過考試,成為好老師的學生,所以「能依學者之相」,當一個學生要具備什麼條件。第三個,「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學生應該如何跟著老師學。這樣的力量不夠,還要了解:「依止勝利」和「未依過患」,就不捨善知識。就回應上次說的三步驟:親近、依止、不捨。「攝彼等義」將前面所說整體內容收攝、遺漏部份做補充。 「總諸」就是總之,「至言」就是佛所說的話,就是經、律,祖師大德種種解釋經律的話就是論。「至言及解釋中」就是經律論。「乘」,乘就是工具,車乘: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各各乘」從凡夫到目的地;為何稱各各乘?因為每個人目的地不同,有的人想生天,就是人天乘;有人要達二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就是阿羅漢;有人要大乘,就是菩薩乘、或一佛乘。所以各各乘就是所有想要修學佛法種種的途徑。「增上力」擺在名詞的前面就是強盛的意思,擺在名詞的後面就是三個字-的緣故。所以佛為了要利益不同種性、不同根性的人的緣故,說了很多種法。可是這裡所指的善知識是對下士、人天乘完全了解,對於中士、聲聞緣覺乘完全了解,對於上士、菩薩乘乃至於佛乘也完全了解,但是唯一目標只有讓所有根性的人進入大乘,一步一步引導,所以本論是大乘經論。 戒、定、慧的學習是無止盡的。為何能德增?是靠精進來的,直到教證具足。善達實性就是證正法、空性。但是要利益眾生要說法,要善巧說:說法要善巧,還要悲體,以大悲為體。悲體顯現出來是不離厭。還要證明這個善知識有實際的經驗,不是假的。佛法常常第一個就講到全部,例如,戒如何達到圓滿?慧達到最高,戒才能圓滿;所以戒的圓滿就代表慧的圓滿。所以調伏並不僅代表戒,而是整個佛法的修行。何謂隨宜?隨自己相宜的, 就是隨自己喜歡的去做。「隨宜略事修行」就是隨著自己喜歡的,這裡學學,那裡學學。「於相續中有假證得名」,有學,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實際上沒辦法用。如同地上一堆鋼筋水泥,但房子蓋不起來,無法住人。行百里半九十,但在佛法裡,九十是零分,全無所益。
立理副班長:如得法師跟著師父多年,看到師父如何將戒用在生活上,不僅是戒體、戒相也很注意。有次如得法師陪師父接見南海尼僧,師父接見尼僧一定要有人陪著,是不單獨接見的。南海尼僧團接見完還有另一個美國的弟子團要接見。如得法師看一下時間應該是差不多了,但美國團的人都還沒有出現,所以如得法師就自己跑出去看狀況,此時的兩三分鐘,師父就單獨和尼僧團在一起。等事情過後,師父就問如得法師,你怎麼把我單獨留在那裡?可見師父在戒相上的堅持。師父在飲食上也是相當清淡簡單,不管是否自己一個人都是一樣。師父是真真實實在每一刻、每一秒持戒著。不僅師父這樣做,師父的弟子也一樣,如俊法師在討論課程時,看到影片中有女明星的畫面時,都用書遮住自己的視線,希望可以隔絕所有可能的吸引,
不要影響自己。 三、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