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8.02.06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80121d.htm

 

 
消文平台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二、於彼行正知。

針對上面所說的十件事,應當要具正知而行,也就是做任何行動業或受用業之前,應該把心先安住在正念上面,然後策勵自己不放逸而行。由於在具正念、不放逸(精進)這二者的攝持下,對所行之事,應先思惟以何種行相及方法去作觀察,然後就依照這種行相及方法去觀察,清楚了知所做的一切。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正知而行可由四種行相去觀察。

()對於身事業等十種內容,應該以什麼行相、方法作觀察,就如是觀察。譬如對於出家人進出寺院之行為作觀察,就應依照戒律對進出寺院的種種行儀先了知之後,然後在進出之際,要心住正念正知而去做。

()對於所要去的地方,應該以什麼行相、方法來作觀察,就如是觀察。譬如,在行之前,應該先知道賣酒等五個場所,是出家眾不應該去的地方,除此之外,其餘是可以去的地方,所以出去的時候,對於要前去的場所,心都安住於正知正見中。

()對於做這些事情的時間,應該以什麼行相、方法來作觀察,就如是觀察。譬如,出家眾在中午之前可以到村莊內托缽,中午以後就不可以,既然知道這個規定,就應該依照知道的去做,而且要安住在正念正知當中。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對於所有做的事情,應該以什麼行相、方法來作觀察,就如是觀察。譬如,出家眾在進入他人家中時,應當善巧防護自己的心念、行儀,所以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應當極力地憶念正知。

總之,不論白天、還是晚上,對於自己一切的行持,都應清楚地了知,那些是該做、或是不該做,在言行舉止、應對進退中,一切都要安住在正念正知,知道我現在正在做什麼,該繼續、還是該停止等等。如能這樣正知而行,今生不會被罪業所染污,死後也不會墮入惡道;對還沒有證道、功德尚未圓滿的修行人來說,秉持正知而行,就是獲得正因証道功德的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這兩種資糧,是根據聖者無著菩薩引經典所解釋的。假如能夠努力的修習這二件事,就能增長所有的善行,這不是其它的修行能夠做到的。而且這樣做,特別能夠持戒清淨,並能快速引發止、觀所攝持的「無分別勝三摩地」的成就,因此要精勤的修學。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第三種資糧是飲食知量。飲食知量具有四個要點,分述如下:

一、飲食的量不應太少,太少的話,身體容易虛弱、疲憊,以致無力修行,因此正確的食量,應該是到次日進食前,這中間不會因為飢餓而起煩惱為準,這樣才不會影響修行。

二、飲食之量也應太多。飲食太多的話,身體容易變得沉重,好像身負重擔,造成呼吸不順,容易昏睡,無法修行,也因此對斷煩惱是完全使不上力的。

三、吃相宜的食物,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依照這樣的飲食方式,舊的宿疾苦受都會消除,新的病苦也不會產生。

四、不帶煩惱、汙染心而食,適量而食,這樣就能不起種種過失,安樂而住。

另外,對於飲食貪著的人,可以藉著思惟飲食的種種過患來對治貪著。

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有三種飲食過患要細細思惟,()因受用而產生的過患:任何精妙的山珍海味,經過牙齒咀嚼,混雜著唾液,最後就像嘔吐物一樣。

P50L1P51L1由食消化∼念於中眠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因消化而產生的過患:我們吃下的食物,到了中夜或後夜消化之後,一部份變成身體血肉,其餘的變成大小便等穢物,囤積在身體下半部,我們每天都要排除這些不淨物。此外也可能因飲食不當而多生疾病。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為獲取飲食而產生的過患,又分為五種:

第一、成辦過患:為了獲取食物,必須忍受寒冷炎熱及心力交瘁的痛苦;如果無所獲,更是憂悲苦惱;得到了,又擔心被偷、被搶而遭到損失,因此鎮日牽絆、辛勤守護,致受許多苦惱。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第二、親友失壞過患:為了食物的關係,即使親如父子也會反目、爭鬥。第三、不知滿足過患:由於飲食而增長的貪愛,甚至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生靈也遭受許多大苦。第四、不自在過患:為了僱主或施主,必須和別人競相爭鬥,因而受種種痛苦。第五、惡行所生過患:因為貪著飲食,身、口、意造作了很多惡業。臨終才追悔罪惡,擔心死後會墮入惡趣。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

雖然飲食有這麼多過患,但它也是有些許好處的。它的好處是可以維繫生命,但我們如果僅為了活命而吃,這樣還不夠。應該更進一步思惟,受用飲食是為了還需要這個身體來修學清淨的善法。

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這些為我們承辦飲食的施主,也會希望得到殊勝果報,他們省吃儉用布施自己的血汗,我應該要滿他們的願,使他們獲得最大果利。我們應憶念《集學論》中所說,受用飲食後當饒益施主及身中蟲(佛觀察我們體內有八萬四千隻蟲);思惟現在我是以飲食布施身中蟲,將來希望能以正法攝受它們。又應思惟,我為了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而受用飲食。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親友書》也說,「應知受用飲食即如服藥一般,不要攙和著貪瞋癡等煩惱,也不是為了自己的驕慢心或身體強壯的理由,而是為了維繫生命,可以修行,以便利益眾生。」

 

四家合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