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師父手抄稿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80327d.htm
消文平台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還有不了解此道理的人,說:凡是智者(指在聞思階段的人),只要觀察修就好了,而孤薩黎(修行者)已經對修行得到了決定勝解,一心一意要苦行,所以只需要止修。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管是智者還是孤薩黎,都需要觀修和止修。對於偏重智慧的人,同樣要修「定學」,這是需要止修的;而孤薩黎在修行時,也需要對善知識修習猛利淨信心等,所以還是要有觀察修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觀察修和止修這兩種修行道理,在顯教和密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多處的說明。凡是必須由觀察慧而修習的,如果不去觀修或少量觀修,就無法產生無垢淨慧,而無垢淨慧卻是我們修道最殊勝的根本。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不僅如此,即使那些已經生起些許智慧的人,若不繼續修觀,智慧也不會再增長,而智慧不增長,對修道來說,是完全無法進步的。修道最究竟的智慧,應如敬母阿闍黎所說:「最高的智慧當屬遍智」。唯有佛陀的遍智,才是能無雜染、正確簡擇一切的智慧,也就是如所有性(空性)與盡所有性(緣起)。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由於前面錯誤的知見,如果照著錯誤的方法去修,結果是修得愈久,反而忘念愈重,念力會愈鈍弱,分辨善惡的取捨能力,也愈來愈遲鈍,修錯道的徵兆一一現起,這時候應該很明白自己是修錯了道。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又若對三寶個別種種殊勝的功德思惟愈多、了解愈多,信心就會愈強;對生死過患體悟愈深,厭離心就愈增長;若能由各種角度去看解脫的勝利,就會對解脫生出愈猛利的希求心;若對大菩提心及六度萬行等菩薩學處了解愈透徹,信心也會源源不絕,好樂精進而不退轉。這一切都要靠觀察慧思擇修才能生起。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應該要生起如是的定解,不會任意地隨他人而轉。
四家合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