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03/23 (複習)

廣論頁/行  P55-L5 ~ P55-LL2

廣論段落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俱說多種。

手抄頁/行  4 P134-L7 ~ P136-L7

手抄段落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都說這個道理。

音檔起訖    28B_0617~28B_1005

 2018  03月
 
 
 
 
 
 
 

 

【◎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另外一個,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不要動。比如說我要看那個佛像,很明顯的,瞪大了眼睛看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東去想、西去想:這個對我有多少害處,這個有多少好處,你越想越亂。那時怎樣辦呢?那個時候你所緣的,是一個明顯的佛像,為了使得你心能夠像你所希望的,「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那麼在這種狀態,如果你心裡面東想西想的話,這個心裡面,定心就定(p135)不住,這個時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這個裡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哪些是要思惟的,哪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這個道理在最後止觀那部分會詳細地說明。所以現在這裡只略說,簡單地說明,正理說明了以後,邪執破除,要不然那個邪執在這個地方的話,碰到那裡你還覺得自己很對,完了,完了!

【◎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還有的人不了解上面這個道理,他就說: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說智慧比較強的人,譬如我們現在說,有很多人法行人,有很多人信行人,有很多人偏重於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諸如此類。說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習智慧的時候,乃至於六度當中,現在修布施度,將來是修般若度,諸如此類。說凡是這一類人,那麼要修習,這樣地修習、觀察的。另外一個「孤薩黎」的話,只要止修。什麼叫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已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著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通常禪門當中,破了本參,然後呢全部精神不計一切的,這個就有這種類似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他這不對,這個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須二故」,(p136)這兩個東西,同樣地不管是哪一個,該止的時候要止,該觀的時候要觀。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後者也還是要修猛利的信等等,就是那個時候要思惟觀察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這個兩種,止也好、觀也好,不管是顯教、密教的經典當中,同樣地很廣泛地都說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