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8.06.26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80618d.htm

 

 
消文平台 

己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為義。  今初

庚一、正明因相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

什麼叫做入大乘門呢?如果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真實的生起殊勝的菩提心,那就是真正進入了大乘之門。如同《入行論》中說:「無論是誰,只要他發了菩提心,雖然發心的這一剎那他還繫縛在六道輪迴,受著種種的苦惱,但是因為發了這個心,此時就成為佛子了。」也就是說,發了菩提心後立即獲得「佛子」或「菩薩」的稱號,也同時進入大乘修行者的行列。同理,如果退失菩提心,也立刻從大乘門退出,不再是佛子或菩薩了。因此,對想要進入大乘門的修行人來說,應該以各種方法策勵自己發菩提心。

P69L1P70L1然發此心∼令趣餘途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皈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在生起菩提心之前,須先了解發心的殊勝利益,讓內心對發菩提心的利益增長勇悍、歡喜;然後須修習皈依與七支願行(也就是十大願王),淨罪集資,以成辦發心之方便。這些內容,是在開示菩薩道次第最殊勝的教典《集學處論》和《入行論》中所說的。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為了能夠策發眾生生起菩提心,在此說明菩提心的兩種殊勝利益:即現前增上生利益和究竟決定勝利益。現前增上生利益,包括不墮惡趣及後世往生善趣。如果發了菩提心,不但能淨除宿世所造種種墮惡趣的因,還能截斷未來身心相續繼續造惡業的因緣,免於墮入惡道;以前所作種種往生善趣的因緣,也會因為有菩提心的攝持而增長廣大;未來將造的善業,也因念念的等起心皆有菩提心攝持,因此而無窮無盡的增長。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於成辦。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菩提心的究竟利益,則包括解脫輪迴及成就一切種智(得佛果),這二者都要靠菩提心才能容易成辦。如果對菩提心的現前利益與究竟利益並沒有生起真實欲得的希求心,那麼再怎麼勸說別人生起菩提心,也只是嘴巴上說說:「啊!這些勝利都是從發菩提心而產生的,所以應該好好來發菩提心。」那也只是空話而已。我們回過頭來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就非常清楚了。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如果對現前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這兩種殊勝的利益,發起真實想要得到的心,就必須先學習共中、共下士道的所有意樂。當已經具備這兩種殊勝利益的欲得之心,才能準備趣入由殊勝菩提心所攝的大乘之道,這時必須先去學習發菩提心的根本大慈大悲。

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為了成辦大慈悲心,要先從自身去思惟苦。當思惟自己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絲毫安樂、只有眾苦逼迫,卻須永遠流轉生死之沉痛;此時若連自己都沒有產生驚恐不安、毛髮豎立的感受,那麼對同樣乏樂、受苦,在不斷輪迴中受煎熬的其他有情,又怎麼會引發不忍的悲愍之心?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入行論》說:「在要利益其他有情之前,如果自己都沒有體會生死輪迴的痛苦,甚至連做夢都沒有夢到的話,怎麼可能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呢?」所以這裡說明道的次第,就是在修共下士道時,先思惟自身在惡趣受苦的道理;在修共中士道時,思惟連人天善趣也沒有真正的寂靜安樂可言,只有純然的痛苦。接著將心比心,對曾經是自己親眷的有情眾生,都以自己希求離苦得樂,希望出離三有輪迴的心,來比度眾生的心,而善加修學開展自己的慈心和悲心,然後真正的發起菩提心。由此應了知,修習共中、共下士所有的意樂發心,都是要引發真實菩提心的前方便,絕對不是為了引導修行者停留在下士、或中士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