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8.08.07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80706d.htm

 

 
消文平台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大覺窩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道炬論》中針對教法圓滿傳承、整個道種建立、及修行次第,做了重要的說明,本論乃依照《道炬論》為藍本,所以本論也照著這樣圓滿無缺的道次,步步來引導修行。大覺窩師(阿底峽尊者)在其他的論典當中也曾如此宣說。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中說,「想要證得不可思議的殊勝無上菩提,唯有如法去修行,而修行的重點就是策發菩提心。既然已經獲得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來生也很難再得到,所以應該把握住機會精勤修行,不讓此生空過。」又說:「就像囚犯被關在死牢裡,一旦有逃跑的機會,其他任何事情都會立刻放下,一定拼命快速逃離。同樣的,我們現今正沉淪於生死苦海中,若有度脫的機會,怎麼可能再去忙無關緊要的小事?此刻再沒有比逃出三有火宅更重要的事了。」

又云,「皈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又說:「以大乘皈依、增上戒律、及發菩提願心為基礎,接著受持行心儀軌,也就是受菩薩戒;等到自己的心力逐漸增強穩固,再如理修學六度等菩薩學處,廣行菩薩一切行。」又說:「修行者真正要學的,一個是福德方便分,另一個是勝義智慧分;而修學的方便,就是修止觀相應。」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定資糧品》中也說:「先堅固自己的大悲心,再發起真實菩提心。不耽著於輪迴中三有的快樂果報,遠離現前所有貪著難捨的東西。積聚及圓滿信、戒、聞、捨、慚、愧、慧等七聖財,恭敬上師等同佛。依師謹守戒律,並勤加修習正法。然後在上師處接受種種「瓶」、「密」等灌頂,修學能清淨身語意三門的密法,成為具器的弟子,而這一切都是由上師的恩賜得來。最後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使能迅速獲得圓滿成就,這就是修密乘的法要和軌則。」

庚二、所為義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第二、建立三士道次第引導的原因及目的。

若說中、下士道的各種法類,都是修上士道的前行準備,那麼只要建立上士道一個次第就足夠了,何必再分別設立共中、共下士道的次第呢?

分別以三士道來引導,具有兩大意義:一是為了催伏增上我慢。就是自己還沒有生起共中、共下士夫的意樂,就自我承許是大乘行者了。那就是對整個道次第不清楚,才會導致增上我慢。

二為廣義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

二是為了能廣泛饒益上、中、下三士的眾生。這是指不管修學者的根器為何,都能因此而獲益。因為上士夫與中士夫也必須要修習希求增上生的下世法類和希求解脫道的中士法類。

P73L1P74L1故於所導∼堅固定解

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所以本論雖然引導上、中二類的眾生,也都教他們修習共中、共下士的意樂,這樣的次第引導不但沒有任何過失,反而有助其在共中、共下士二道中獲得穩定基礎的功效。

如果只有一個上士道次,對下根器的眾生來說,因為入道之初無法生起上品意樂,又沒有可供學習的下士法類,結果上、下品都不能成就,這樣豈不可惜。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另外,對具有上根器的修學者來說,為他們開示共中、共下士道的內容,讓他修習;這些共道的功德,如果先已生起,可以繼續增長;如果還未生起,也一定能很快生起。所以,從「下下」的基礎開始修,可以引導修行者一直走向「上上」的境界,並不會因為從最下面起修,而迂迴延緩了證道的時間。

這種以道次第引導修學者的做法,在《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有舉聰慧的寶師,以漸次磨去泥垢、洗去雜質,最後才能使無價的摩尼寶珠發光,來作比喻。但恐文辭太繁,這裡不另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