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師父手抄稿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80718d.htm
消文平台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雖然獲得了有暇身,卻因為執著於「常樂我淨」四種錯誤顛倒,而障礙了我們的修行。其中,把「無常」視為「常」的顛倒執著是第一損害之門。常顛倒中又可分為粗相的常執和細相的常執。粗相的常執(死無常)指的是,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最後一定會死,但自己在意識裡面卻經常處於不會死的顛倒想,對今生懷著千年萬年的長遠打算。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損害我們最嚴重的障礙了。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 雖然人人都知道將來某一天一定會死,但總認為不是今天,日復一日帶著這種想法過日子,甚至到臨終的時候,心裡面還是想著「今天應該不會死吧!」,這就是我們平常始終執著不會死的實際心理狀態。如果我們始終把心執著在今天不會死的想法,當然不會產生要去修習對治這個錯誤執著的念頭。這種被無明覆蓋的心,久而久之,便會把活在這個世間視為當然,而忘記了隨時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一旦生起了久住現世的心,慢慢的,我們就越來越貪著今世,我們會為了種種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今生的快樂,不會去想後世,更把解脫、成佛等大事拋諸腦後,以致無法生起趣入正法的意樂。就算偶爾想到要認真的聞、思和修學佛法,也是為了貪求今世的利益而修,這使得修善的力量變得非常微弱;再加上身口意時時隨著惡行在轉,而惡行又與罪業夾纏連在一起,所以才會說得到人身很難,而能不掺雜惡趣因的純淨修法,那更是少之又少,非常的難得、珍貴。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好不容易想到要為後世的安樂而修,卻仍不能遮擋拖延、懈怠的心,總認為來日方長,以後有時間可以慢慢修,所以過不了多久,又恢復到以前老樣子,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情,依然虛耗度日、浪費生命,而終究不能發起廣大精進的心,讓自己在善法上面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由於被「常」的顛倒所蒙蔽、欺騙,以為可以恆常久住在世間,所以我們對今生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生起了猛利的貪心。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別人有可能會障礙到我時,都會引發猛利的瞋心。我們對這種種的害處卻蒙昧愚癡、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又因為貪執利養恭敬等,很容易引發猛利的慢心、嫉妒心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我們的心整天被煩惱攪動著,就像瀑布流水般沒有片刻安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又因這樣的緣故,於是貪欲等煩惱日漸增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驅使身語意三門造作十惡業、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毀謗正法等不善業,將我們引墮惡趣,並遭受猛利大苦的惡果。加上這種常執顛倒,會使人逐漸棄離能對治貪欲等煩惱惡行的正法妙藥,截斷能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所有善緣。善緣命根一旦遭到摧壞,到臨終時,就會被這些惡業牽引,而趣向充滿痛苦、粗暴、猛烈、燃燒、不悅的惡道。想一想,哪有比「常執」這個損害門更糟糕、更惡劣的?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四百論》中也說:「在生死輪迴當中,唯一主宰我們生死的是業力,當業緣成熟時,死主不請自來。我們如果因為無知,竟然在無明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愚昧的了。」《入行論》中也說:「一旦無常到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得捨棄,但是我們並不真實了解,因此一直忙著世間的事情,為了親友、怨敵等,時時還增長了貪、瞋、癡等三毒煩惱,而造作種種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第二、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如果真正發起隨時會死的心,譬如確定「今天或是明天就會死」,那麼只要對正法稍微有點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的時候都帶不走,因此大多能自然而然地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等的貪愛,而會樂於透過布施等善行去累積堅實的果報利益。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生起的話,當看到人們為了世間名聞、利養、恭敬等虛妄不實的東西終日奔波、費心追求,就會認識這一切無知的行為像是對著空心的穀殼揮扇一般,毫無意義。空心的穀殼隨風就會飄散,世間的利益也一樣是迅即虛無離散。當我們認清為世間法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沒有意義,都是被今世的常執給欺騙了,眼前的種種罪業惡行,我們就不會再去做了,而且會想要如法去修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皈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了解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的道理後,我們就會恆常、殷重的精進修習皈依和淨戒等微妙的善淨之業,因為這樣才能以不堅實的身體,去修取、累積每一筆堅實的功德果利。如此,不僅自己能漸漸升上勝妙的果位,也能以這個道理去引導眾生獲得最大利益。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情?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所以經論中常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念死」,如《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耕種之中,以秋收的果實最豐碩;一切的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紮實安穩;一切的思惟觀想當中,以『無常死想』最有意義,因為它能幫我們去除三界一切的貪愛、無明、及我慢。」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又說,「念死」就像能瞬間摧壞一切煩惱惡行的大鐵椎,讓我們能在當下成辦種種勝妙善業的無上法門。所以經典引以上種種喻來讚揚「念死無常」。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刄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讓我們了達身體就像瓦器一樣易碎,無法久住;念死,讓我們了知諸法就像陽燄一般,虛幻不實;正因為我們能時時念死無常,所以即便遇到會迫使或誘發貪欲等的魔花利劍,我們也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不起執著、不造惡業,到時候連死主也找不到我們了。」又說:「看到身體日漸衰老及遭受病苦折磨;看到心識終將脫離身體,趨向死亡;我們應該像勇士一樣,奮起斬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跳出三界的牢獄。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不知死亡隨時將至,又怎麼可能遠離一切的欲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