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0.03.10 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4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5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6d.php

 

 

廣論科判

共中士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癸二、正修苦諦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丑一、思惟八苦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如《親友書》所說:「大王!應當要對生死的真相生起厭惡之心,因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無量眾苦的出生之處。」應該這樣修持苦諦。其中,修習厭離生死,是指思惟生死輪迴是眾苦的根源。所謂苦,除了已提到的求不得、死、病、老四種苦,「等」字中還包含的另外四種苦─生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總共是八種。這八苦,是佛陀在眾多經典中說明苦諦時,多次宣說到的內容。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惟當修習應時義體。

修共中士道法義時,對於共下士道時所說的共法,也應取來一併修習;而在共中士道所要修的不共部分,如果慧力足夠,就依照本論所示,修學共中士道所有法類。假定慧力還不行,則可暫時擱置本論所引用的經教內容,而去修習和自己條件相應、合宜的法類,先把基礎打好。這就是所謂的「應時義體」。

P156L1∼P157L1此等雖是不自在轉。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沉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對於這些所緣法類,雖然是以思擇修的方式修習,但並不因為是思擇修,就可以隨意散亂,而是除了應當修習的法類之外,任何其餘的善、不善、無記等法,都不應該去攀緣,以免內心散亂。當於應修的所緣境上,遮止內心掉舉散亂後,也要注意避免隨著昏沉、睡眠增上而沉沒,應當讓自己的意識保持非常清淨明覺,依著科目漸次修習。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入行論》中說:「雖然日以繼夜修習、唸誦、苦行等等,如果帶著散亂心而修,世尊說這樣得不到利益。」以散亂心所作的一切善行,能獲得的果利非常少。又如《修信大乘經》中所說:「善男子!世尊藉由這些不同的門徑,宣說菩薩們不論有何種信解大乘以及由大乘出生的功德,要知道,一切功德都是由不散亂心,正思惟法義所致。」這裡所說的不散亂心,就是指除了專注在善所緣之外,不向其他所緣散亂。又法、義二字,是指大乘經典中的文句和內涵。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缽舍那或其隨順。

正思惟,是指以觀察慧數數思擇法義。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習何種功德之法,都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心不散亂()和觀察思擇()。所以說,要成辦三乘的一切功德,皆需此二條件:()除了一心專注於善所緣,心不緣其餘散亂處之真實奢摩他(),或奢摩他的隨順(定之隨順) () 善巧觀察善所緣境,辨別如所有性(性空)和盡所有性(緣起)之真實缽舍那(),或者缽舍那的隨順(慧之隨順)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這也如《解深密經》當中,佛對彌勒菩薩所說:「慈氏!不論聲聞、緣覺、菩薩或如來諸佛,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應知完全都是由奢摩他、缽舍那所成就的果。」由此可見,若無真實止觀及止觀隨順,那麼三乘的一切功德,亦即止觀的果,必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