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1.06.08 課程預習

全廣 II  36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21-130036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601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608d1.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修母者

修念恩者

修報恩者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218L2P219L1三修報恩者〜智者極讚此。」

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故。」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

3.報恩

修悅意相的第三步,是修報恩。

由於在輪迴當中生死不斷交替,而彼此不能相識之外,實際上眾生都是宿世對我有恩的慈母;現在他們正沉溺在苦海中無依無靠,我若捨棄他們不顧,只求自己解脫的話,則沒有比這個更無慚無愧的事了。就如《弟子書》中所說:「我們累世的親眷都深陷在生死苦海,猶如沉沒在大水當中,如果以生死變異而不相識,就棄捨他們,只求自己解脫,哪有比這更無恥的行為?」像這樣拋棄對自己有恩的至親,連世間下等人都無法接受,更何況我們自認是佛弟子,如此作為又豈能隨順於我們所修的大乘宗法?透過這樣的思惟,當提起心力,負起「報恩」的重擔。

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如《弟子書》中說:「嬰兒剛出生時,完全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是誰以滿滿的慈愛哺育我?是誰費盡艱辛地將我撫養成人?如此恩慈、多勞且偉大的母親,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亦不忍捨,何況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人?」又說:「是誰讓我在她的肚子裡安住?在我呱呱墜地時,是誰充滿慈悲、小心謹慎地抱我入懷?如今,母親正受著煩惱、痛苦的迫害,在生死大海中孤單無依,倘若忘恩負義拋下他們,即使世間道理都難容,又豈是修行大乘的人所該做的事呢?」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無邊功德讚》中也說:「隨業流轉的有情被無明所蒙蔽,猶如盲人般不見光明,智慧衰損。昔日他們也曾做過我的父親或孩子,曾經承事我或以慈悲心饒益我。現在我卻拋棄他們只求獨自解脫,這實在不是大乘菩薩的行徑,所以,應當發弘誓願救度這一切無依無靠的具恩有情。」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報恩呢?輪迴中的世間安樂,雖然母親自己也能得到,但這些都是有漏之樂,轉瞬即逝,無一不是欺誑。所以,我若還是以世間安樂來報答他們的話,就像在母親由往昔煩惱魔所造成的傷口上撒鹽,讓他們在本質是行苦的生命上,苦上加苦。惟有真實慈悲的幫助、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報以永遠無盡的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報恩。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中觀心論》中說:「由於煩惱魔的傷害,眾生就如身上長著大毒瘡,而我若只給予眾生世間安樂,就像在毒瘡上又加注灰水,反而加深其病苦。真正要報答眾生於往昔多生時對我的慈愛及恩德,沒有比讓他們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之樂更好的了!」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不知報恩所背負的擔子,比大海和須彌山還要沉重;若能知恩、報恩,即是智者所歡喜稱讚的行為。如《龍王鼓音頌》中所說:「大海、須彌山、大地等,都不是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如果人心還沒有散亂失壞,就該知恩、報恩,不忘眾生恩情,智者對此無比讚歎。」

 

P219L1P219LL1總之自母〜況晝夜住。」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

總之,眼看母親因無正知正念而心識狂亂,無慧目盲,加上無明眼人引導,她正跌跌撞撞地走向可怕的險崖;此時,母親若不指望自己的孩子,又能指望誰來幫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出手相救母親脫離險境,還有誰會來救度呢?所以,身為子女應該要負起救護母親的責任。

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同樣地,看到曾為母親的眾生被煩惱魔擾亂,心性癲狂,無法自主;而且沒有正知見的慧眼,無法得見與了解增上生、決定勝的聖道;又缺乏真實善知識的引導,剎那剎那都在造作惡行,就像步步蹎蹶地走入險境一樣。總的來說,眾生還是趣向生死,脫離不出輪迴;特別是正快速地奔投險道,趣向惡趣。母親唯有寄望孩子來救護,孩子也應責無旁貸的救護母親。以此思惟後,必須想辦法將母親從生死中救拔出來,以報其深恩。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集學論》中說:「為煩惱覆蓋的眾生,心痴目盲地在險道邊顛簸馳走;而自己和眾生的處境相同,都要時時面對種種憂愁苦惱,這正是眾生本具的行苦性。」這個偈頌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尋察他人的過失,因為眾生被煩惱驅使不得自在;進一步說,自他是處在同樣悲慘的境地中,理應同病相憐;所以,應看眾生的優點,就算只有少許功德,也要覺得稀有。此偈頌所說之情形,也符合眾生為無明所苦的道理。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二、正發希求利他之心

正式發起希求利他之心,修法有三:(一)修習慈心 (二)修習悲心  (三)修習增上意樂。

(一) 修習慈心

修慈心時所緣對象,包括一切缺乏安樂的有情。修慈時,心理該怎麼安立?可分三個層次思惟:(1)怎麼樣讓他得到安樂?(2)真心希望他能獲得安樂;(3)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

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徧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修慈心的殊勝利益。《三摩地王經》中說:「普遍且毫無遺漏地在無量俱胝的剎土,以無量的上妙供養物,恆常供養一切諸佛,所獲功德還不及修慈心的一分。」這是說,相較以廣大供物對究竟福田恆時作供養,修慈心的福德更大。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中說:「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佛國名為千莊嚴世界,佛土眾生常居安樂,就像比丘入寂滅禪定般的身心安樂。假設在此佛土,以百千俱胝年的時間修持清淨梵行;相較於投生在穢土,乃至於僅一彈指的短暫時間裡,緣念一切有情而發起慈心,後者的福德遠遠超過前者,更何況其日夜都安住於修慈心的功德中?」

P219LL1P220LL1《寶鬘論》云〜清淨生故。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寶鬘論》中也說:「每日在早、中、晚的三個時段,不間斷地以三百罐飲食布施,其福德還比不上在片刻時間裡,對一切有情修慈心所累積的福德於一分。修慈具有八種功德,即:(1)天人慈愛,(2) 天人恆常守護,(3)內心喜樂,(4)身體安樂,(5)毒不能傷,(6)刀杖不害,(7)無勞事成,(8)當生梵天。透過常時修學慈心,最終也可以得到解脫,但在尚未獲得解脫之前,修習慈心就能獲得上述的『慈法八德』。」

如果具有慈心,天人自然聚集身邊、慈愛守護,就像佛陀也是以慈力擊敗魔軍,所以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殊勝的守護。慈心雖然難以生起,仍然要努力策發它。《集學論》中說,應當用心思惟《金光明經》中所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最起碼也要多讀誦幾次,緣想這段文義:「願金光勝鼓所生的殊勝妙音,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凡聞此鼓音的有情,無論是受惡趣苦、閻羅苦,或人道中求不得苦的眾生,其苦皆能息滅。」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修學慈心的次第:應當先緣親人而修、其次對中庸者修、再次是對怨敵而修,最後才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慈心。修習的方法:先數數思惟有情為苦所苦的道理,由此引發願拔其苦的悲心。然後再數數思惟有情普遍缺乏有漏、無漏的快樂,反覆思惟他們欠缺快樂的道理之後,願施與他們安樂的慈心便會任運而生。進一步,再以觀想的方式,作意將種種妙樂轉施有情,希望他們獲得快樂。以上即為修慈心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