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1.06.15 課程預習

全廣 II  37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50-130037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615d1.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修母者

修念恩者

修報恩者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丑二、修悲

二 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一)    修習悲心

修悲時,悲心的所緣是包括所有被苦苦、壞苦、行苦任何一者所逼惱的眾生。悲心現起的行相也有三種層次: (1)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苦;(2)希望他能遠離種種苦;(3)我願意承擔他遠離種種痛苦的責任。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修悲的次第 (與修慈相同) ,是先緣親友修、次緣中庸者修、再緣怨敵而修;如果修到對怨敵也能視同親友一般,生起平等心,則最後遍緣十方一切有情而修悲心。 

所以,修平等捨、慈心、悲心時,都須要各別依序分為三種對境來修,這個次第是蓮花戒論師依循《阿毘達磨經》所提出來的修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修習次第。

如果沒有先這樣一一分別來修,而是一開始就緣一切有情而修,那麼雖然好像生起了量,但只要思惟個別有情的話,會發現實際上一無所生。所以這點非常重要。

反過來如果對個別有情都已經能生起如前所說心意轉變的覺受有了這個質,然後漸次增多、趨穩,最後再緣總相而修。這樣將來不論碰到什麼情況,任緣總、別,都能生起清淨心。

P220LL1P222L1修習道理∼如是大慈。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修習悲心的方法。正修時,應思惟一切如母有情正墮在生死苦海中,承受著輪迴總苦(八苦、六苦、三苦)、以及六道的別苦。苦之行相,前已說訖。

假定修中士道時,就已經生起想要離苦的出離心,比照自心,現在要修為一切有情拔苦的悲心就容易生起。對於痛苦的解脫,如果只緣著自身上思惟,容易生起出離心的因;若緣他人身上思惟,當能成為引發悲心的因。可是,若自己都沒有體會到苦,卻想從他人身上引發起悲心,是做不到的。 

以上簡單說明修習的綱要,詳細內容可以參閱《菩薩地》,學習觀修一百一十種苦所引發悲心的道理,心力強的人應該儘量去做。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聲聞乘是以自己出離為目標,由厭患輪迴所能現證的究竟苦諦,相較於菩薩以悲心體念眾生受苦,當然菩薩對苦的體會更加深廣。若以無量法門觀察「輪迴之苦」的道理,了解得愈深入,慈心和悲心的力道也愈強烈。若能經常思惟眾生受苦,慈悲心自然猛利堅固。千萬不要學了一點皮毛就覺得滿足,隨便捨棄大論典的內涵,這樣會使修習力也變得極為微弱。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前面說過發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根本,而大悲心又是菩提心的根本。我們應先善巧思惟分別這些法義了解怎麼修,並以觀察智數數思惟抉擇,這樣才能慢慢生起證量。如果對所要修學的義理未能善巧分別,只是依著情緒所產生某些覺受,就覺得很歡喜,那並不是真正的修學,也根本沒有好處。(真正的大乘佛法,連影子都還沒碰到,卻把我們最寶貴的暇滿人身浪費掉了,非常可惜!) 不管修什麼法,修行道理都一樣,我們一定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