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1.06.22 課程預習

全廣 II  38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51-130038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615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615d3.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修母者

修念恩者

修報恩者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修悲心的量要到什麼程度?《修次初篇》說:「修悲心的量要到看一切有情就像自己最悅意的愛子,當他身不安樂,父母親會一心一意想要為他去除痛苦;這種欲令離苦的悲心,不需思慮,就任運生起,與本性相應而轉。這種時時刻刻想為一切有情根除其苦的悲心,即是悲心圓滿,這又稱為大悲心。」此說明最心愛幼兒若有痛苦,母親心中生起多少悲痛,就有多少悲心的量。如果對一切有情,都能任運生起悲心,就是圓滿大悲心的體相。同樣地,悲,是去除他的痛苦;慈,是給他快樂。生起大慈的量,以大悲生起之例,也當同理了知。

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修次初篇》又說:「由於修大悲的力量,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希望成就無上佛果。這種已和自性相應的菩提心,不須特別策發,就能自然生起。」此說明大悲心是生出「菩提願心」的因,而要生起大悲心,須以前面所說的大慈作為基礎。

P222L1P222LL1由此當知∼應當了知。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由此可知,大菩提心發起的量,並非針對聖位菩薩而言,而是初發意的菩薩就要這樣修的。《攝大乘論》也說:「徹底圓滿、清淨的增上心力(增上意樂)不斷努力堅固以後,還要昇進,這就是初業菩薩要修三大阿僧衹劫剛開始的時候,所要修的菩提心之量。」初業菩薩經無數劫修行,最初也必須以任運發起菩提心作為根本而修。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倘若全然不知上述的內涵,連邊都沒有沾到,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相,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了,這種情況是大誤會,把沒有得到視為已經得到,結果只是堅固了自己的增上慢心。

有很多人不把菩提心當作教授中心,也不對之善巧修習,總是妄想追求其他更高深的法門,以為這樣可以很快地成就,這種「超邁多級」不實在的心態,讓真正了解大乘精髓的人看起來,真是很可笑。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連證量極高的菩薩於多劫中,都還要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根本而去正修學,何況我們這種只曉得菩提心之名的人,又怎能不努力修學呢?當然,這也並非說我們不要學習菩提心以外的其他法門,而是必須將菩提心視為大乘的教授中心來修習,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總之,雖然還沒有對前面所說的道理生起如理如量的領悟、感受,但如果對大乘的內涵精要能善了知,而且堅固淨信心,這時候也可以先為發心而正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就如《入行論》中所說,先受願心儀軌及菩薩戒,再修菩提心,接著學習六度,等到修靜慮度時,才詳細宣說行菩提心的內容。為了期勉自己早日成為具器弟子,必須先好好修習前面所說過的眾多法門,譬如思惟發心勝利、七支供養、依三寶、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等等,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修學。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在進道當中,修持空性正見(智慧資糧)並非一蹴可成,必須漸次學上來,這一點修持的道理大家都還有所認知。修學大乘佛法上首的大菩提心也一樣,也是要漸次修習、輾轉增上,令道升進,最後才能生起真實的證量;可惜現在這樣重要的修習內涵,連聽都沒有聽到了。

修持菩提心,才是修學菩薩道的佛子唯一正確圓滿的道路,《波羅蜜多教授論》,也就是《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發菩提心又分成二十二個層次,許多論師、祖師菩薩們,對於如何依次進道都有解說,這些都是我們正修的時候應該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