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1.08.10 課程預習

全廣 II  43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43/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810d1.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辛二、寂天教授

壬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壬二、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壬三、修習自他相換法次第

癸一、除其障礙

癸二、正明修法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猶如往昔貪愛自己,現在應以同理心去愛惜他人,如《入行論》中說:「應該把他人當成自己。」能發起這種愛執有情的心,是因為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都曾有恩於我,而且未來也會繼續饒益我。就像見到肥沃的良田,只要好好地種下種子,就能結出種種上妙果實,因此應該珍愛這些田地。同樣地,如果好好地利用有情這個福田,種下布施等善根種子,必能得到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所有好處。必須具有這些定解,也對他人生起愛執之心。因此,對這個道理應該好好地思惟。

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論》中說:「有情和諸佛同樣能令我們長養佛法,既然我們敬信諸佛,為什麼不能敬愛有情?」

 

P229L1P230L1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藏人能知。」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又如《令諸有情歡喜頌》中所說:殺害有情會墮入三惡道,而拯救命危的有情則投生善趣,還能得到長壽的果報。同樣地,對有情發瞋心或偷盜等惡行,會引生惡趣;而行布施資財或修慈悲等善業,則會引生善趣,特別是緣念有情才能發起菩提心,進而為利益眾生而修諸善行。由此可知,修學成佛的因緣,也必須要靠有情的存在;依著眾生,才能圓滿布施等六波羅蜜多。應當如是審慎思惟。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釋菩提心論》中說:「世間有善趣、惡趣,有樂果、苦果,都是源於利益或損害有情的結果;即使出世間的無上佛果位,也是因為利益無量的有情才能獲得。在人、天道享受富樂盛事,甚至獲得大梵天、帝釋天及龍天護法等的一切資財受用,無非是利益有情、投生三善趣的果報,這有什麼好奇怪?相對地,在三惡道中遭受種種巨大的痛苦,也是因為損害有情所致;譬如餓鬼道眾生因飢渴而相互攻擊、畜生道互相噉食、地獄燒煮砍殺等無窮無盡的痛苦,全都是傷害有情的苦果。」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聲聞等小乘之果報下劣 (聲聞等雖然已經獲得了解脫,可是卻沒有辦法圓滿功德,與佛陀之果報相比,當屬下劣),是因為不能廣行利他;而諸佛之果報究竟圓滿,乃由於廣利一切有情之故;要思惟觀察這其中的差別,不要聽任我愛執而有剎那貪著自利的心。如《釋菩提心論》中說:「修行人如果對利益有情這件事放下不管了,那就是像自食毒藥,必須把這個念頭拋開。聲聞就是只管自己,不貪著利他,所以只能證得下菩提;佛陀在因地不捨眾生,所以能證得無上大菩提果。我們若真實了解愛執他人和愛執自己的果報如此懸殊,那自然連一剎那的自利心也不會生起吧!」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由此看來,想要一心一意利他和成就佛果,都必須先發起菩提心苗,而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所以,發了心的佛子們都懂得好樂修習大悲心。若能恆常地修學大悲心,令它堅固,自然能任運趣向極其難行的廣大菩薩行。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如前論所說:「堅固的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專注於利他事業,才能證得大覺世尊圓滿的佛果,這就是菩薩應修的學處。菩薩的悲心若能修習堅固,生起怖畏他人受苦的心,就會寧願捨棄涅槃寂靜之樂,趣入極其可怖的無間地獄拯濟眾生。應該禮讚這麼稀奇難得的行為,這就是殊勝上士法最了不起的地方啊!」

這裡也可以援引先賢們的言教來幫助生起定解,例如,阿底峽尊者去到西藏,有人問尊者:「修菩提心很麻煩,有沒有一個方便的法門哪?」阿底峽尊者於是說:「不知道哪一尊菩薩是不修慈悲的,大概只有你們西藏人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