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1.11.30 課程預習

全廣 II  54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54/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1116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1116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1130d1.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不住寂靜般涅槃,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為什麼上述他人的說法與法義相違呢?因為大乘行者所要成辦的事業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的意思是,透過智慧不住於生死,透過方便不住於寂靜。)之所以能不住於生死,是因為以通達真實義的空性智慧,斷除無明,依照勝義諦的甚深道次,由修智慧分而圓滿了智慧資糧;之所以能不住寂靜涅槃,是由於了悟盡所有性的世間智慧,起大悲心,依著世俗諦的廣大道次,由修習方便分而圓滿了福德資糧的緣故。

P248LL1∼P250Ll如《秘密不可思議經》空性為王像。」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智慧資糧,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菩薩要勤修福德與智慧二資糧。」

《虛空庫經》說:「由於智慧(空正見),才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於方便(菩提心),才能不捨一切有情。」佛在《解深密經》中說:「我從來不會說,經常背棄眾生利益的人,經常違背菩提心願而發起一切廣大行的人,還能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方便未攝繫縛方便所攝解脫

慧所未攝方便慧攝方便是為解脫。」如是廣說。

《無垢稱經》中說:「何謂菩薩繫縛?何謂菩薩解脫?若不具備方便分、不能趣向三有攝持眾生,即是菩薩繫縛;反之,若以方便分進入輪迴中攝持眾生,就是菩薩解脫。如果不具備智慧分、不能攝取三有的話,即是菩薩繫縛;反之,若以智慧分而趣向三有,是為菩薩解脫。簡言之,無方便(菩提心)所攝的智慧,就是繫縛(即繫縛於解脫而沉空滯寂);有方便所攝的智慧,即是解脫。無空性慧所攝之方便,就是繫縛(繫縛於生死邊而煩惱不斷);有空性慧攝持的方便,即是解脫。」經上面有詳細解說方便與智慧當融而為一的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所以,菩薩想要證得佛果,於修道時必須兼備方便分與智慧分,缺一不可。《伽耶經》說:「修學菩薩道的方法略有二種,哪二種?即方便與智慧。」《祥勝初品》說:「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為母親,以善巧方便為父親。」佛在《迦葉請問經》中說:「迦葉!譬如國王得到眾多大臣的擁戴,就能成辦國家之事;菩薩的智慧也要靠方便來攝持,才能成辦一切諸佛事業。」此譬喻中,國王是智慧,大臣是方便。所以,圓滿的修習,必須兼具布施等一切學處的方便及最殊勝之空性智慧;如果單單只有空性智慧,在大乘道上是完全無法有進展的。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如經廣說。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寶頂經》中說:「菩薩應該披著慈悲鎧甲住在大悲處,為引發具一切種的最勝空性而修習靜慮。什麼叫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就是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的空性。」經上說得很清楚。《寶頂經續》在解釋上述的內涵時,舉喻說明:「譬如布施、持戒、忍辱等每個學處,分別代表一個畫師,最勝空性代表最後畫出的國王肖像。」

P250L1∼P250LLl謂如有一了義之時。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由於某位畫師擅長畫頭,但其他部位畫得不好;另一位畫師擅長畫手,不會畫其他部位等等。每人各有所長,把這些畫師集在一塊就能畫出一幅最好的國王肖像,缺少任何一位畫師都不能圓滿。此例中,國王肖像喻為一切種最勝空性,畫師們分別代表布施等各個方便。缺少任何一位畫師,最後只能得到缺頭缺手不完整的畫像。」這說明,菩薩應具足布施等一切方便,而修一切種最勝之空性;又空性最圓滿的內涵,也須經過每一部分─即六度萬行,才能呈現。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然而,有一些人執著認為只要修空就好了,其他都不用修學,他們主張空當中已具有ㄧ切。佛陀已親自破斥這種錯誤見解 。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菩薩在因地當中,多生多劫的行布施、持戒律、捨頭目腦髓等勤修六度萬行,難道是菩薩的智慧不夠、知見不足? 不懂得了義?

《攝研經》云,「彌勒,若諸菩薩為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餘波羅蜜多。此是思惟,破壞諸餘波羅蜜多。無能勝,此作何思。前為迦希王時,為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於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攝研經》中,佛陀對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為了成辦正等菩提,辛勤修習六種波羅蜜多。但那些愚人卻說,只要專修般若波羅蜜多就夠了,不必修其他方便分。這種說法等於誹謗其餘五度。彌勒!對這件事你有何看法?過去世我生為迦希王時,為了拯救被老鷹追逐的鴿子,不惜把身上的肉布施給老鷹,這樣做,難道是我的智慧有問題嗎?」彌勒菩薩回答:「世尊!不是這樣的。」世尊又說:「彌勒!過去我在因地時勤修菩薩行,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難道這些善根會對我造成傷害嗎?」彌勒菩薩回答:「世尊!不是這樣的。」世尊又說:「彌勒!你也曾經於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那些愚人卻說只要修一門空性,就可以證得菩提,他們不僅修行不清淨,見解亦不清淨。」如果有人說,證得了空性以後,其他方便品就都不需要修了,認為佛陀因地所修行布施等一切,是還未通達了義之前的行為,這個說法是誹謗世尊在因地當中的種種修行,既謗佛又謗法啊!


 

P250LL1∼P252L3設作是念當如是修。」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如果這樣想:「透由種種方便修學布施等菩薩行,是因為對空性尚未獲得正確堅固的信解;如果通達了空性,那就夠了,這些方便品就不需要去修了。」這種看法簡直是大邪見。假如這個看法是正確的話,那麼已經獲得無分別智、現證空性的大地菩薩們,特別是已獲得無分別智自在的八地菩薩,就根本不必再修了。那為什麼他們還在努力修?可見,事實並非如此,這些說法完全是錯誤的。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義解故。

十地經》中說:「在菩薩十地當中,雖然每一地都有各自特別增上的學處  ( 如初地是布施特勝;二地是持戒特勝……),但不代表其他學處可以不用修。」這是說明,菩薩於每一地中都要廣修六度或十度。經典中的這個內涵,無論是彌勒菩薩、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都是這樣解說的,我們絕不可擅作揣度,以免造成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