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1.12.14 課程預習

全廣 II  56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56/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1207d1.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如果有人說:不是不需要布施等,而是行布施時,如果內心「無所思」,也就是對所施、能施與施物,都不執著、不分別、不思惟,達到所謂的三輪體空,此即完備了「無緣施」,如此,其餘的持戒等諸度也都自然具足了。所以,無需別修其他的學處也沒有關係。而且經中也說「每一度裡面都含攝、具足六度」。

如果只是這樣,就能夠遍具六度,那很多外道也能一心專注在奢摩他()當中,他心裡也沒有想、也不分別,豈不是應該早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多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

特別是如前面所說的,聲聞、獨覺也有對諸法性生起無分別的智慧,當他們以無分別智而安住在法性當中時,也沒有分別,那他們應該是大乘?他們應該已經具足一切菩薩行了?實際上當然不是,所以這個說法錯了。又,如果因經上說每一度當中都含攝有六度的修持,因此便認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就足夠了,不需要再緣修其他的方便品,如果這樣的說法正確,那麼在供曼陀羅時,只要念誦:「塗牛糞水即是施」,是否就等於已經修完了六度?因為只要修習供曼陀羅這一座法,就含攝了六度?那是不是從早到晚只修供曼陀羅,其他的事都不用做,就可以成佛呢?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則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須以智慧來攝持方便,這就是「以見攝行」;同樣也須用方便來攝持智慧,一定是兩樣都要具足的。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為憂所苦,無論在跟他人言談或做其他任何事時,雖然並非一切心念都是憂苦之心,可是那個憂惱的強猛勢力一直都在。同樣地,如果菩薩通達空性的智慧勢力非常強猛,當他布施、禮拜、繞塔、或念誦時,雖然緣這些事情的心本身不是解空性的心,然而那個解空性的心力一直跟著他,這就是智慧攝持方便的情況。

P253L1∼P254L1如初修時為有相故。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又如果菩薩在剛開始修時,先修菩提心,當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時,即使證得空性現前,當下菩提心雖未現起,但有菩提心力的攝持,這也不相違;而且重要的是,此時因有強大菩提心力的攝持,所以不會墮在空當中,這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所以,所謂的無緣施,並不是指對能施、所施、施物絕不作意,而是指行布施時為之前修空的力量所攝;這種帶著空性智慧所做的布施,才叫做無緣施。布施是一種捨心,假定完全沒有捨心的話,不可能成就布施度,其餘五度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方便跟智慧二不相離,且相互攝持的道理,這就叫做悲智雙運。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教證無邊。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為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又經中說:輪迴中的身、受用及長壽等事,皆為福德資糧(亦即布施等等)的果,這句話同樣也不要誤解了。如果遠離智慧、方便,雖然行善所累積的資糧,在輪迴中是我們獲得暇滿身、受用、長壽等的因;但若善行能由智慧、方便來攝持,才是真正成辦解脫及一切遍智的因。就像《寶鬘論》中說:「大王!要想成就佛陀圓滿的色身功德,須在因地中累積福德資糧。」但這個福德資糧一定要由智慧攝持。這一點在經典的教、證當中,處處都說明這個道理。

又有些人曾提出這樣的看法:「只要修持無所作意,一切惡行、煩惱雖是惡趣之因,也能轉變為成佛之因。」有時卻又說:「布施、持戒等善行是增上生的因,也是生死因,但並非成就菩提的因。」這些說法,前後就有矛盾,所以還是等他們把心安住於正法時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