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3.01 課程預習

全廣 II  63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63/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301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0301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0301/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巳二、無畏施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午二、唯意樂施

                 卯四、此等略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本生論》云,「無我易壞無堅身,眾苦無恩恆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叡。」雖勤守護無堅實身,然定須捨,若思施他能辦眾多自他義利,未能如是淨修其心,當自思擇我誠愚癡,故當發心施他身等。

《本生論》說:「這個沒有自性、容易毀壞、不堅實、充滿眾苦、且不潔淨的身體,好不容易有機會利用它來饒益他有情,如果還不知道歡歡喜喜地利益自他,又怎能算是個有智慧的人呢?」

雖然一天到晚勤加守護這個不堅實的身體,但到頭來還不是必須捨棄。如果思惟把自身一切都布施給眾生,便能成辦自他二利的道業,豈不令人振奮。假若現在還未能淨治內心,實在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真是愚癡,一定要發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布施出去。 

《入行論》云,「捨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頓捨,施諸有為勝。」

《入行論》說:「捨掉一切給有情眾生,換取修得寂靜涅槃,我應該趕快來修習滅度。生命無常,終究要捨棄一切,還不如好好把握布施的機會,將三有的一切施給眾生,才是真正殊勝的事情。」

攝波羅蜜多論》云,「

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

《攝波羅蜜多論》說:「資財無常的道理顯而易見,如果能任運生起悲心利益眾生,就該知道布施是很合理的事。就像別人把東西暫時寄存在自己這裡,現在因著布施正好還給他,哪有什麼捨不得?布施還能避免許多過患,財物放在家裡會擔驚受怕、永不滿足、貪得無厭、害怕與人共享、還需花費力氣守護,如果布施出去就沒有這些過患了;而且今生布施,他世還能得到大果報,實在很划算。若不布施,雖然眼前可暫得享受,但現世還是會產生種種煩惱痛苦。人間資財像流星般無定,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保得穩、留得住的;那些沒有布施出去的財物,最終也會隨著無常而失滅。反過來,布施出去以後,反而變成來生受用無盡的法財庫藏。所以,為了饒益有情而布施,不堅實的財物反倒轉為堅實的果報了。若行布施,必能獲得智者的讚譽;只有愚者會熱衷於追求財富、死守不放,哪裡懂得有漏財終歸離散、唯布施能感得圓滿盛事果報的道理。布施能免除煩惱之染污,而慳貪只會引發煩惱,這不是聖者應走的正道。布施,是修行中的尊勝之道;而執著不捨的行徑才是受聖者所呵斥,也是輪轉於惡道的因。」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迴向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

經常將隨修的全部善根至心迴向,發願要成辦眾生現前及究竟利樂,以這個廣大願心而行布施,則行施者能依著每位有情得到的利益而獲致相應的福報,迅速圓滿福德資糧。如《寶鬘論》說:「如果布施的福德有質色可以衡量的話,即使將恆河沙數的世界當成容器也裝不下。世尊說因為有情之數無量,而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也變成無量,所以,布施是可以成就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資糧。」

P264LL1〜P266L1又能障礙〜佛所說。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持守財物只會障礙捨心,增長慳貪,使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以對自己所擁有的眷屬或資財,不應貪執、緊抓不放;甚至別人送來的也不應接受。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吝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什麼會增長慳悋的過失?什麼會障礙捨心的增長?答案都是虛誑貪執財富,慳悋不捨;所以身為菩薩一定要徹底斷除這種行徑。凡是會障礙布施心和菩提正道的事,菩薩行者都不能做,即使面臨如財寶、王位般的誘惑也一樣。」

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

在修行布施的過程中,萬一由慳心而貪著資具,捨不得布施怎麼辦?應該好好思惟佛陀捨棄一切、證得菩提果位的功德,期勉自己信守誓願,追隨聖者腳步。應該想:我已經把身體、財物、一切善根都施給眾生了,如果現在還貪愛資財受用,那不是顛倒嗎?就像大象被烈日逼入水池,洗沐後回到岸上,眼看身體就要乾了,卻又滾倒地上,等身體沾滿塵土又再下去洗,如此反覆不已。修行也是一樣,不要一再沾染貪愛欲塵,終究脫不出輪迴。所以,必須修習無貪。

即前論云,「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為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我身已施諸眾生,施身果法我亦捨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如是多思能捨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如《攝波羅蜜多論》說:「應該憶念諸佛之所以成佛的原因,就是有這種殊勝的功德和行持,所以發誓要跟他學,把所有為貪著而攝持的種種財物等統統捨掉。要以善分別慧觀察自心相續,想想自己早已捨棄身財受用,連施身的果報也一併捨給眾生,如果現在又貪著這些身外物,那就像大象反覆洗垢一樣沒道理。」經常思惟布施勝利,引發廣大的歡喜心;又經常思惟攝持的過患,引發強烈的怖畏心,這樣自然能夠任運生起惠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