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5.17 課程預習

全廣 II  69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69/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510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0517/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巳二、無畏施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午二、唯意樂施

                 卯四、此等略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申四、施何等物

第四施何等物分二:一、略示應捨不應捨物;二、廣釋。 今初

一、略示應捨不應捨物

謂由施此物,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又於現前雖無安樂,然於究竟能生義利,是則菩薩當施於他。若由施此,現生逼惱後亦無義,或雖現樂於後有害,不應施他

(4) 施何等物?可分二方面來說明:

1 略說什麼東西應該施給?什麼東西不該布施?    

施物的原則:菩薩應該布施的物品,是能使對方現前脫離惡趣的因,而且引生究竟安樂的利益、斷除惡業而投生善趣;或者眼前暫無安樂,卻有究竟的利益,這些物品應該布施給他。           

菩薩不應該布施的物品,是能引發眼前痛苦逼惱,對將來也沒有好處;或者眼前雖然有一點好處,卻損害來生的安樂,這類物品不應該布施。

酉二、廣釋

第二分二:一、廣釋內物可捨不捨二、廣釋外物可捨不捨 今初

戊一、廣釋內物可捨不捨

若知不捨內物道理與此相違知是應捨,故當先說不捨道理

2 廣說如何運用這個原則。

A.   廣說內物可捨及不可捨之理

內物是指身體,如手、足等;外物是指身外的財物。如果了解不應捨身體的道理,那反過來就是應該捨的情況,所以先說不應捨身的道理。

此中分三,初就時門不應捨者,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捨。《集學論》云,「由何能令精進厭患,謂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長夜而發精進,或由勝解尚未成熟而行難行。」如施肉等,此雖將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時,唯應遮止不令現行。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

下面分三點討論。

a. 內物不可捨的道理

就時間門不應捨:意指時機不對不應行布施。

雖然菩薩已發願要把一切施給眾生,且不厭患捨棄身肉等難行苦行,但在悲心尚未廣大堅固前,即使有人來求身肉、性命,也不應布施給他。《集學論》說:「什麼事情會使菩薩的精進萌生退意?就是自不量力。就像以小力提重物,或者長時間精進,或者尚未獲得勝解卻勉強去做難行苦行。」例如捨身這一類的事,雖然之前菩薩行者已經串習捨身意樂,但若時機尚未成熟,還是要遮止輕易捨身。否則會造成菩薩厭惡有情,甚至失壞菩提心種,毀壞將來可能累積的極大果報。

是故《聖虛空庫經》云,「非時欲行,是名魔業。」 《入行論》云,「悲心未清淨,不應捨其身,若能成現後,大利因應捨。

所以《聖虛空庫經》說:「時機未到卻勉強去做而失壞道業,就是魔業。」《入行論》也說:「在悲心尚未清淨之前,不可輕易捨身;除非悲心與智慧圓滿,施捨身體毫無憂悔,又能成辦今生及來世重大利益時,才能捨身。」

P274L1P275L1就所為門∼惠施妙食。

就所為門不應捨者,若為小事不應捨身即前論云,「能行正法身,為小不應損,如是能速滿,諸有情意樂。」若就自分已離慳等布施障礙,而就他分若不捨身,能辦眾多有情利義大事之時,有求肢等亦不應施。若為令作殺生等事,俱害自他諸惡行故來乞求者,則自不應暫施於他。

就所為門不應捨:不要為了小事隨便捨身。《入行論》說:「身體可以用來修行正法,不要為了微小利益而損壞它,好好保護身體,才能用它來快速成辦利益眾生的心願。」就菩薩自身而言,雖已去除慳貪等布施障礙,但就他人來說,若這時候不捨身反而能利益更多有情,因此即使是來求手足等肢體,也不應該給予。如果對方是為了造作殺生、害自害他的惡行而來乞求,就更不能把自己身體立即施給他們。

就求者門不應捨者,若魔眾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懷惱亂心來求肢等,不應捨與,勿令於彼有損害故。若諸瘋狂心亂有情來乞求者,亦不應與,此等非是實心來求,唯於眾多浮妄言故。非但不施此等無罪,施則成犯。

就求者門不應捨:如果邪魔懷著擾亂損惱之心,不管親自或派遣有情前來乞施,也不應該捨身,因為他們只會傷害有情,於自於他俱成損害。如果是喪失心智的有情前來乞求,也不應給,因為他們顛倒狂亂,不是真心求施,只是胡言亂語。以上不布施非但無罪,施了,反而有罪。

除此等時來求身者,則應施與。此復有二,謂割身支等畢究施與,及為辦他如法事故,為作僕等暫施自在。

除了上述三種不應捨身的情況,其他的就是菩薩應該要捨身的。又,捨身可分二種情況,一種是對方需要自己的身體或身體一部分,於是割截自己的肢體而行布施;一種是奉獻勞役,供人差遣,為了成辦他人如法事業,暫時把自己的自在布施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