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6.14 課程預習

全廣 II  72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72/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614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0614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0614/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巳二、無畏施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午二、唯意樂施

                 卯四、此等略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亥二、惠施外物道理

第二應施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師所遮之時,於彼補特伽羅捨所施物,非不稱理,於彼相宜即應施。又若自身與前相違,於諸經卷有慳吝心,雖未已辨經典之義,應施來求樂勝智者。此復若有二書即應施,若無二者應與書價,價亦無者應作是念,我行此施,縱於現法而成癡瘂,不忍慳貪,如是思已定當惠施。

b.外物應施之道理

時間門應捨:就自己的身體來說,如果自身條件允許,也不是佛陀所遮止的情況,這時有人來求,去布施是合理的。

施境門應捨:如果施捨的物品對於來乞者沒有不如理,也適合來求者的需要,就應當施給。

自身門應捨:若布施者自身的狀況與前面所說相反,例如對經典還有慳吝不捨的心,或者雖然於經典內涵尚未了解,但智慧較高的求施者前來,為了成就他人,也破除自己慳貪,應該布施經典

或者手上有兩本經書,就應該立刻布施一本,如果沒有兩本時,也可以施與經書等值的價金給他。如果當時也沒有價金可給,應當思惟:若將經典布施出去,就算無法累積智慧而終成愚痴,但也不願容忍自己慳貪的習氣,為了增長捨心,還是把它布施出去。

若所施物除前所說,又自作王時,終不抑奪餘妻子等,令離其主而轉惠施,唯持村等可施求者如是不為墮惡趣因

施物門應捨:如果排除前述所說的情況,就是應該布施的物品。身為國王,不能強奪他人妻、兒、奴僕等,迫令他們離開主人而轉施來者;但如果是分封土地城村給臣下或有功的人,只要送給他後,他不會因此做壞事而墮落,這種情況下可以施給出去。

諸戲樂具及罩羅等,不損於他眾生所居水陸之處,不傷眾生無蟲飲食應施求者

所為門應捨:雖然是戲樂器具,但不會變成對方墮惡趣的因;雖然求取罩羅等工具及技術,但不會損傷其他眾生;雖然求取土地,但不會傷害所居住的水陸生物;不會傷害眾生的無蟲飲食等,都應布施給來求者。

P278L1P279L1若有來求〜故應勤修。」

若有來求毒火刀酒,為自饒益或饒益他,即當施

同理,來求毒火刀酒等物不是為了傷害損人,而是為了利益自己或他人,就應該布施。

若如是行財施之來二求者,一貧一富應如何施。先作是念,設二求者來至我所,若堪於二充足滿願,即當俱施滿願充足。若不堪者,則當圓滿貧者所願由其先作如是念故,若不能滿二所欲時,即當滿足貧者所願應以軟語曉喻富者,告曰賢首,我此資具於此貧者先已捨訖,切莫思為特不施汝。受菩薩律初發業者,如是學施極為緊要,故特錄出,凡無別義者,皆如《菩薩地意趣而釋。

在行財施的時候,如果二人同時來求,一個較貧,一個較富,此時應該如何布施呢?首先要安立自己的布施意樂,心裡要想:如果能力許可,可以滿足二人願望,就一起布施,讓他們滿願。如果資財不足,應該先滿足貧者

因為之前已經有了這樣的心念,所以當二者不能同時滿足時,先滿貧者所願,但仍應委婉地告知富者,「賢者!我這資具已先答應施與這位貧者了,並不是不願意送給你。」初發業菩薩按照這些重點道理學習布施,是極為重要的,因此特別摘錄經典內容,說明如上。除了特別有說明出處的部分,其他皆是依據《菩薩地》的意趣來作闡釋。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2. 如果不能捨的時候,該怎麼辦?若有求者來乞,卻因自己的慳貪而難捨,這時該怎麼辦?應該靜下心來思惟:這個東西將來終究會離開我,我也終會捨棄它,現在布施出去的話,可以累積資糧福報,內心應該感到歡喜,如此可換得堅實的法財直到命終。現在就捨出去,到臨終的時候,也不會因為放不下財物而憂惱,既然將來能無所憂悔,不是應該高興嗎?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如果這樣思惟以後還是不能捨,可以仿照《勇利經》所說,「應以三件事委婉告知求者:我現在的布施力薄弱、善根尚未成熟,對大乘道才初發心,受到慳心驅動及惡取見的影響,仍然住於強盛的我執、我所執,無法捨棄資財受用。尚請大德寬恕,不要憂惱。我會努力學習布施學處,希望將來捨心自在,能圓滿你和一切有情的意樂。」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集學論》說,菩薩慳悋是應呵責,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

這樣的做法雖說是為了去除來乞者不信任的心理,但還是有慳悋之過失。《集學論》中說,菩薩慳悋是應該受到呵責的,不過前面的做法至少可以遮除「由慳悋而不行財施和法施的根本罪」。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吝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攝波羅蜜多論》也說:「乞者已經來到面前,卻因自己捨心不足而無法布施時,應該溫言軟語安慰對方,至少不要讓他退失信心,希望來日不再讓他失望,期勉自己勤修學處,努力斷除慳悋及貪愛等過失。」

P279L2P280L1第三習近〜如商利應呵。」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

3. 修學對治布施的障礙

如何對治布施的障礙?在《攝決擇分》中,略說障礙有四: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

(1) 對治未串習:由於並無布施的習慣,以致眼前雖有布施的財力,然而卻不樂意施給來求者。對治的方法是立即思惟不布施的過患。應該要想:過去就是因為缺乏串習,所以不懂得要布施;如果現在繼續隨順過去沒有布施的習慣,那麼來世一定還是做不到樂善好施。透過這種思惟觀察,勉強自己,提起勇悍心去做,絕不隨順過去沒有串習捨心的過失。

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不生捨心,能治此者應作是念,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

(2) 對治匱乏:由於自己財力匱乏而生不起捨心。對治的方法是思惟因為匱乏而不布施的過患。應該要想:我在無始生死當中流轉,就是因為宿生惡業或作人傭工無法作主,過去不知道要饒益他人,以致自己也多次遭受難忍的飢渴痛苦。假設現在能去利他,即使眼前可能受到種種苦,乃至於喪命,但這個布施對我來說還是好的,所以絕對不能打發來求者,讓他空手而返。即便把財物送掉,也還有菜葉可以活命,透過這種思惟和練習,就能慢慢忍受匱乏的痛苦而行布施。

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3) 對治耽著:由於貪著、珍愛自己擁有的資財,導致對來求者不能生起施捨之心。對治的方法是立即思惟耽著難捨的過患。應該要想:輪迴的一切,皆無真實的安樂。我現在卻把貪愛財物這些苦因,倒執為樂想,真是愚癡啊!如果隨著這種錯誤妄想,將來一定會感發種種痛苦。透過這種思惟,徹底斷除耽著之心,就能把財物布施出去了。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吝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1)    對治未見大果:由於不知道布施能引生正等菩提的究竟利益,只為求能獲廣大資財而發布施之心。對治的方法是立即思惟未見此殊勝大果利的過失。應該要全面觀察:諸行無常、念念生滅,尤其財富更是須臾幻滅、離散、不可依侍,只有將布施果報迴向無上菩提大果,才能讓善果增長無盡。如果只看到財富等異熟果報,那這個布施,雖然也能獲得廣大財位,卻無法出離輪迴。就像商人為了求最後的利潤,也懂得要先行大方贈送,然而商人最後只能得到獲利,而得不到福報啊!《四百頌》說:「透過布施波羅蜜多,將來一定能成辦無上的菩提大果;如果布施不是為了無上菩提,只是為了將來獲得財富,這種布施就像商人逐利一樣,是應該受到呵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