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6.21 課程預習

全廣 II  73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73/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621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0621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0621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0621/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巳二、無畏施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午二、唯意樂施

                 卯四、此等略義

               寅二、持戒度

                 卯一、尸羅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卯三、尸羅差別

                   辰一、律儀戒

                   辰二、攝善法戒

                   辰三、饒益有情戒

                 卯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280L2P281L2第二唯意樂〜勝扼要義。

午二、唯意樂施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財施的第二部分:唯意樂施,是指在意念當中行布施。

在幽靜的地方擯除雜念,以清淨的意樂、以及對三寶淳厚的淨信心,觀想虛空中化現廣大無量珍寶,以此上供諸佛菩薩,下施有情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種布施只花費少許力氣,卻能成就無量福德的意樂布施,稱為菩薩的巧慧布施,此是《菩薩地》上面說的。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為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匱乏。

《妙臂請問經》說,雖然這是沒有資財的人所修學的一種布施,但不代表有資財的人不應修習這種意樂布施。無資財的巧慧布施,是指還沒有證得初地 (又叫增上清淨意樂初歡喜地) 菩薩之前的一種布施善巧;證得初地菩薩以後,就沒有資財匱乏的問題了。

如《菩薩地》云,「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如《菩薩地》說:「菩薩行者在未登地之前,若因缺乏財物,可以做巧慧方便布施;待證得了初地菩薩以後,自然能超越輪迴惡趣,生生世世得獲無盡的財寶。」


 

卯四、此等略義

第四此等略義者。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於慳吝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第四、此等略義

發了願心,正受菩薩戒之後,要以大地菩薩所修的布施度為願境,好好修學,努力達到地上菩薩的境界。依照前面所說布施的道理,應先了解正確行持的開遮之處,然後勤加修習。特別是要經常串習對治悋惜身體、資財、善根的方法,努力增廣能捨之心。能做到上述的布施,應該隨喜自己;若不能照著修持,應生憂惱。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就像《妙臂請問經》所說:如果現在從小地方做起,慢慢養成布施的習慣,來生只要花費少許力氣,就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如果現在擱置妙法不去修習,不但今生會經常染犯重大過失,來世將更難修,心境將更難相應,那麼後世也勢將無法趣入菩薩行了。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是為一切能捨之尊故於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說:「布施波羅蜜多的根本是菩提心,千萬不要輕易棄捨能布施的好樂之心;佛陀說世間最尊貴的布施,就是具足菩提心的布施了。」總之,我們應該憶念修習菩提心是一切善行之所依,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的根本,也是所有布施中最殊勝、珍貴的;因此必須勵力修學,以上是《妙臂請問經》中所說的殊勝要義。


 

P281L5P281LL1從損害他〜說十業道。」

寅二、持戒度

第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 一、尸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三、尸羅差別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卯一、尸羅自性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

第一、尸羅自性 (定義)

尸羅為印度文,華譯為清涼或戒。什麼叫作戒?斷除傷害或損惱一切有情的行為,並從內心根本棄捨這種想要損惱眾生的念頭,這種能斷之心就是「戒」。修持這種能斷心,慢慢增上,達到圓滿境界,稱為持戒波羅蜜多。所以持戒波羅蜜多的圓滿,是就內心的修持來說,並非觀待外境一切有情是否都遠離了損害而為衡量。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否則,現在六道還有許多眾生未離損惱,豈不表示過去諸佛所修持的持戒波羅蜜多未達圓滿究竟,以致無法引導一切有情眾生避免損害?不是這個意思。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入行論》云,「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

所以,不管有情是否確實遠離了損害,只要自己從內心相續上真正斷除想傷害他人的惡心,而修習這個能斷之心,就是受持持戒波羅蜜多。《入行論》說:「要把那些畜生帶到哪裡,才能讓它們避免遭受殺害?唯有從不斷串習這個斷惡心,至於圓滿,才能稱為持戒波羅蜜多。」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尸羅增上,說為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戒有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此處主要說的是律儀戒,又名別解脫戒,是三種戒的根本。戒就是能斷的心,若以包含動機而言,戒就是斷除十種不善業,是十能斷 (亦即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若以自性來說,戒是斷除身口七種不善,是七能斷。

《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此以七種能斷為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羅增上說十業道。」

《入中論疏》說:「持戒,就是不忍受自己的煩惱作意,不起傷害眾生的惡心,息滅十惡業能生的憂悔之火,獲得清涼自在;是故,持戒即是安樂的因,是善士的依處。以斷除身口七不善為清淨行相,以無貪、無瞋、正見(就是癡的反面)為其等起(意業),持守這種具足行相與等起的戒律,就是尸羅增上十業道,也是戒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