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3.03.21 課程預習

全廣 II  98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98/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30314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30321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30321/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布施度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寅四、精進度

        寅五、靜慮度  

        寅六、般若度

          卯一、慧之自性

          卯二、生慧方便

          卯三、慧之差別

            辰一、通達勝義慧

            辰二、通達世俗慧

            辰三、通達饒益有情慧

          卯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寅一、四攝自性

        寅二、立四之理由

        寅三、四攝之作業

        寅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寅五、略為解說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然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聞為必須者,是由於修時不能定解,必須觀慧思擇而修,反顛倒解,不須多聞過失所致,故自愛者,應棄此過猶如惡毒。

有些想要修行的人,卻不清楚多聞的重要性,不了解修的內容是必須以所聞銘記於心,再由觀察慧思擇而修的道理;由於他們不能對此聞思修次第生起定解,反而還起顛倒邪見,以為聞思和修別別無關,這就是寡聞的過失;所以真正自愛的人,應該對這類過失要棄之如惡毒。

大瑜伽師云,「覺窩瓦,欲成佛一切種智者,不於牛負量經函辨其所作,而將掌許若講若藏,皆無所成。」樸窮瓦開啟經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學者故,縱未能看,應於此等而發願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

祖師大瑜伽師說:「大德們!想要成就一切種智(成佛)的人,卻不去廣聞或研閱如牛車般大量的經函以明辨法理,而只是在如掌許般一點點的典籍上講說,乃至於只是把典籍收藏起來,這樣就妄想能有成就,到頭來絕對是一無所成。」祖師樸窮瓦打開經卷安放在枕前說:「我還正在修學,縱使現在不能一下子讀那麼多經典,也要發心累積多聞的因,祈求日後能了解其間義理;否則,若不識教法,將如何能修?」

P328L1P329L1慬哦之弟子別求多聞。

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時,三云,「汝等快樂。」次云,「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識,不須於他更起口水,無須細看酣暢淋漓之本釋,事業微少,不勞思業果內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業令心飽滿。」

慬哦瓦的弟子為博朵瓦祖師送行時,博朵瓦再三地說:「但願你們和教法能真正地相應,得到法樂。」接著又說:「如果你們像我一樣,能依止這麼一位博學多聞、得到全部圓滿師承、如天覆地般的大善知識(敦巴尊者),就不必再羨慕別人,或者再去翻閱密密麻麻寫滿註記的解釋本。依止師長,弘法事業方便易得,不用費很多心思功夫;依止師長,也才能正確思惟業果等道理(不會只是累積善根福報),內心自然安樂;依止傳承師長,才能圓滿修成生圓次第和本尊事業儀軌,令心飽滿。」

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學無完,至成佛時始得完畢。」迦摩瓦云,「若謂修法何須求知,是自失壞,我寡聞者易生此失,易說修行不須求知。然修法者,實定須知,縱於此短壽未能圓滿,須不失暇身,相續多聞。若謂修者不須,說者乃須,說說法師易生此罪,以修者尤須故。」

霞惹瓦祖師說:「在沒有成佛以前,都必須從善知識處聽聞學習,直到獲得圓滿一切種智的智慧,才算達到究竟。」迦摩瓦祖師說:「如果有人認為所要的是修法,何必去依師多聞?這種想法是把自己的前途給送掉,尤其寡聞的我們容易犯這種過失,認為只須努力實修就好了,不必仰賴善知識學習。實際上修學者一定要知道,依師多聞多學所得之慧是能成辦修業的因,即使這輩子壽命有限不能圓滿求知,也須保住有暇身的善因緣,祈求來世可以在不斷相續中圓滿多聞。也有人説,修法者不用多聞,講法的人才要多聞,因為說法師學問不廣博,會有可能因講錯而造下罪業。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說法師雖無多聞,也僅是犯不能如實而說之罪,而修學者若不多聞卻是不知道該如何修、如何行,結果必誤入歧途,或無進境,相較之下,恐怕修學者所受影響更大,所以真正要修法的人尤須多聞。」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然此定解於未知修時,必須觀察修者極難生起,雖自許為受持三藏之法師,亦多認為修之前導,或僅為佐證,非實教授。

要想成辦智慧及能生智慧的因,多聞是絕不可少的。對此道理,我們應該迅速引發定解。但是這個定解,對那些不知道要反覆觀察修的行者來說,是很難生起來的。不只他們,連很多自許是受持三藏的法師,也認為多聞只是修行的前導,或只是佐證 (證明這個修行是有來源、有根據的),並非實修時真正的教授。

由此因緣,說欲速成佛則須勤修,欲利聖教則須多聞,內自修與利聖教別執為二,此是矛盾最大狂言以聖教中,除教證法別無聖教。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軌。後者是令知已予以實行,故修行能無錯謬者,即是最勝住持聖教。

基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他們主張「想要快速成佛,就要勤修;若欲利益聖教,才要多聞以廣弘佛法」,把向內自修與利益聖教別別執為二件不相干的事。這種說法,宗大師認為是「完全矛盾、最大錯誤的狂言」,因為聖教的內涵就是教正法和證正法,沒有第三個法。教正法是讓行者知道修行之軌則,而證正法是讓行者依所知義理如教修行。所以,修行若能一點都不錯謬的話,就是最殊勝的住持聖教了。

又能無錯住持修證之聖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時即應修彼法義,不可忘失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

又如何能無錯謬的住持、修證佛陀之聖教呢?此乃必須依賴先前對教法正確地理解,也就是多聞。換句話說,行者須先以教正法確定要修的內容,正修時,即反覆思惟、觀察教正法所詮之法義,不可忘失;然後照著所了解的去實踐,這樣才能生起正確無錯謬的證正法。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要修些什麼,也不要心生退怯,應當依照自己的慧力先廣求多聞。

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

聽聞的目的就是要照著去修,絕對不是聽聞這個法,修的時候卻是去修另一個法;也就是說,行者所修持的內容一定就是前面所聽聞、思惟的法義,而且不應該只修一分而已,必須要依止初業菩薩所應修的圓滿道之次第教授才對。如果智慧不足,可以先依本論的道次第而修;假定智慧比較廣大,或者初期慧力尚未開展,只要透過不斷修習,待慧力日趨增廣,就可以將所修之道次第內容也漸漸地增廣。如果照著這樣的次第修學,自然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的法義配合而修,這種情況之下,也可以不必另求多聞。

P329L1P330L2故凡圓滿無罪義利。

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

凡是圓滿、無錯謬的教授內容,雖然只是一個簡略的綱要,也能含攝一切顯密、大小諸乘的宗要;只要進一步廣為開解此一綱要,就能相應地趣入一切教法。如果尚未得到正確圓滿的教授,容易只得到了少分而沾沾自喜,這樣恐怕對聖教總體的修行宗要,難有正確定解,也難以開啟廣大殊妙的智慧。

故應親近良師,淨持尸羅,數聞教授每日四次修習所緣,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如何開啟智慧呢?應當透過親近善知識、自己修持清淨戒律、反覆聽聞如理無垢的教授、每日四次依所緣教授而修,並且至誠地向上師、本尊祈求,同時透過多門行善、累積資糧、淨除罪障。若能勤修這些能圓滿智慧的因,將來必定可以倍增慧力,這樣才能對法義生起徹底的定解。

如先覺云,「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伴。」故上修者是上法師,中品修者是中法師,凡所修法即知彼法。若由是思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善惡一切思惟,皆是分別悉應棄捨者,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便能不隨彼轉。

如同先賢所說,「修的時候,要把先前所聽聞到的法理在心中清楚地現起來,然後反覆不斷地思惟、理解、觀察,這個才是修;如果把先前聞思的法義都忘失掉了,而只是專注於持心修定,這樣對修慧毫無助益。」所以,了知必先聞思而後增慧的道理,然後圓滿地修習道次第內容的上等修學者,一定是上品的法師;而中等修學者,則為中品的法師,我們應該了解凡所修法一定就是所知之法。如果經由如此思惟,對修習次第生起堅固定解,那麼縱使惡友再怎麼鼓吹:「一切善惡的思惟都是分別,應該完全棄捨思惟分別」的論調時,自己也會知道在經論中並沒有這樣的說法,善知識也不會如此承許,這樣就不會妄從他人了

若無此解有信無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隨他所說覺為真實,猶如流水隨引而轉。

如果對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認識,有信心而無智慧,別人說不對,我也跟著認為不對;別人說對,我也承許;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理。那麼這個人就會像流水一樣,引到哪裡就隨流到哪裡,這就是沒有智慧的過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