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7/01/22 (複習)

廣論頁/行  P16-L4 ~ P16-L6

廣論段落    作是思惟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手抄頁/行  2 P41-LL7 ~ P44-L10

手抄段落    所以他說現在的仔細研究下去。

音檔起訖    10A_0750~10A_1320

 2017  01月
3
10
 
 
 
 
 
 
 

 

所以他說現在的兩個因—止、觀,所以能夠得菩提涅槃,一個斷德,一個智德的話,這個因就是這個東西。當然所以能夠得止觀,前面還要得正知見,得正知見的—戒、定、慧,歸納起來都在這個止觀兩個。這個止觀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樂!都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很遺憾,修學佛法,越修越痛苦,關在山裡面,真受不了,這個沒有用。持了戒以後,教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質是什麼?調伏,調伏你的煩惱。調伏你的煩惱了,什麼呢?得到清涼。清涼是快樂的,所以叫解脫。這個尸羅有三個名詞,翻成我們中文的調伏、清涼、解脫。請問你清涼、解脫了還有煩惱嗎?還 (p42) 不快樂嗎?我們現在持了個半天戒,覺得:哎喲!我這個戒,某人傳給我的。啊,這個我慢是那麼大!這個東西不相應,不快樂的事情,這個,千真萬確的。

你因為能夠調伏了這樣,所以你才進一步,才能夠學定、慧。戒相應尚且如此了,何況是定,何況是慧呢?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內涵,能夠使得我們感受到,這個跟法相應的樂。世間的樂有沒有?有!世間的樂,最後的結果,還是會輪迴生死的。所以只有這個樂是無罪,它不講好的那方面,只講無罪是有這個原因的。世間我們今天賺了個錢,眼前是快樂的,對不起,兩腳一伸,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這個有罪的,這要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必然的情況,喏、喏、喏!就是這樣的五個次第。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你能夠照著這樣去想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樣的想法,你了解這個好處哪來的?聽聞佛法來的,啊原來聽聞佛法,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去修行了,所以不要聽聞。欸,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總覺得關起門來修行,現在想想才曉得,真懊悔,什麼都不懂修習什麼呀!關在山裡面剛開始覺得滿清淨的,關了幾天以後,自己就關不住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好一點的人就睡覺,不好一點的人,到外面去亂搞,所以 (p43) 原因就在這裡。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整個的情況會徹底改善,這個都靠聽聞而來,這第一個。

然後呢我們說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你那個時候,不會停止在那裡了,一心要去求善知識,去聽聞佛法。不是馬上去聽聞,還要有一個條件。前面那個淨除了我們的障礙,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這個心理狀態的話,那個障礙擺在那裡。普通在世間的學問,物理上面常常說,它這個任何一樣東西有一個惰性。什麼叫惰性呢?你譬如說任何一個東西,它本來在這裡,靜止的,它就靜止,你要叫它推動它,要加一點力量。我們現在這個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們的心情就這樣,你要改變那個現狀不太容易,這個叫作惰性。改變這個現狀一定要有一種力量,物理上的東西你把它推、是拉,那麼我們心理上的力量靠什麼?就是靠思惟。

等到你思惟了說:這樣做有大好處,不這樣做有大害處,你會改變你。其實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了解,我們在這裡滿好的,就不想動,如果說,你發現這個地方很不安、又危險,那個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說,哪裡有一個什麼特別的好處,你想去,那個力量拉著你去。那麼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思惟了這個以後啊,它會拉著你去聽聞這個佛法。那麼你要去聽了,那個時候說,前面那個障礙除掉了,你還要為自己準備一點東西。

【◎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實際上這個裡邊要恭敬地承事。不管所說的法也好,以及法師也好,你要一心恭敬地去承事他。剛才老比丘這個故事就在這裡,他前面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這個佛法的好,然後呢他不管什麼人啊,他對佛法本身絕對沒有一點輕忽的心情。不管你講什麼,他至誠恭敬地去聽;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地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是說講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這樣去做。可是呢我們要了解我們該怎麼做,你能夠這樣做,好處是你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還是為了「我」。所以我這地方不強調「無我」,我這個地方寧願講「我」,或者對你來說對你,真正為你自己,這還是最好的辦法,千真萬確的。我們不妨把經上面,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話,仔細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