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09/17

廣論頁/行: P131L8~P131LL3

手抄頁/行: #7 冊 P237LL4~P241LL1

音檔起訖:   55A_2641~55B_0545

 2019  09月
 
 
 
 
 
 
 
 

 

The 《Friendly Letter》 says:
【《親友書》中亦云:】

除了這個〈本地分〉,再引那個《親友書》。本地分是相宗,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是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親友書》是龍樹菩薩,主要是性宗傳下來的。他就說:

The five types of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actions Arising out of persistence, obsession, a lack of remedy, And the principal foundations of virtue Are huge; among them, strive to cultivate virtue.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p238) 有五樣東西,「無間」就是時間,「貪著」就是猛利的貪心,沒有對治。那麼還有呢,從有德的,有德的,下面說就是三寶等等;尊重就是父母等等,有恩的。這五樣東西啊,做一點好的,就得到大的果報;壞的,得到大的惡報,這個都是最重的。它下面說:

That is, there are five types because the "principal foundations of virtue" are divided into foundations that have virtues—such as the three jewels—and foundations who provide assistance, such as your parents.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

這容易明白。關於這裡我提一個公案給你們看看,這個公案是在《德育古鑑》以及《感應篇彙編》。所以在正式講那個公案之前,如果你們已經看過的,你們馬上可以曉得。那個山西地方,有一個人姓王,叫王用予。那個時候古代的人,他們念書人都非常重視供養這個文昌帝君,所謂文星,的確。然後呢一方面供養,一方面遵照著這個,他非常講究世間的德行。真正古代有功名的話,都要看他所積的福德,稍微有點虧損,往往本來得到的就削掉了。那麼他們以前都組這個文昌社,大家一定行種種的好事—戒殺、放生,雖然不一定吃素,但是初一月半,六齋啊,乃至於不吃牛啊等等,那麼惜字啊,做很多。他也做非常多的好事,那麼他有一個同社當中,一個姓薛還是什麼,我名字忘記掉了,他很早就進了學,換句話說考取了秀才,以後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

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那麼有一天他晚上作夢,那夢到這個,到這個文昌帝君那個地方去,然後呢文昌帝君召見他,給他解釋一些問題。然後他就說你平常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好。哎呀!他聽了心裡上非常警惕,然後他就代自己的一個朋友,姓薛的去請求,「他這個人平常在我們社裡邊是很好的人,他做事情很認真啊,那他為什麼考中了秀才多少年來,他下面就升不上去,什麼原因啊?」文昌帝君怎麼說?他說翻開那個功德簿看看他。然後那個判官翻開來,他說他表面上做得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相應,尤其是對他的父母。他就用兩個字來說明,叫「腹誹」,我這裡寫一下給你們看看。「腹」就是肚子裡面,腹誹,「誹」就是心裡面不同意。他父母面前,他當然,因為古來的人都很講究孝順的,父母告訴他怎麼樣,他心裡面是,不會違背他。但是他心裡面,儘管你嘴巴上面給他講,他也心裡面,好像表 (p240) 面上做得很好,他心裡面總歸嘀嘀咕咕不同意。說這種人怎麼談孝順呢?樣子做得很好,實際上他逃禍都來不及,還要求福啊,哪裡求起?

這個上面這種公案。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去看,在這個地方講業,業的道理,可是這個業的道理,你必定要透過我們第六意識,認真地去思惟觀察,如果你不經過深刻地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很難得到肯定的認識。因為這個不是眼前見得到的事情,那麼為了幫助我們起見,尤其是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原因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的業太重。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在這個六根門頭在轉,這個心是非常之粗暴,看見那個東西就跑掉了,聽見那些又跑掉了。然後呢,望了以後吃了個東西,心心念念掛在這個上面;跟人家稍微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腦筋老記著這種事情,這個心老被著這種境界在轉。所以那個時候你幾乎沒有可能能夠靜下心來,如理如法地去思惟觀察這種事情,那時候唯一對我們的幫助,就是你多看這種書。然後呢看了這種書,就像眼睛看見,喔!說看見這個人你看,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好的、壞的,馬上遭到這樣的一個,或者大的,或者是壞的,對我們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策勵,有這麼大的好處!

除了這個好處以外,你不看這個好的榜樣的話,你就在這個壞的榜樣當中轉。所以這個兩者之中差別,是不曉得差得多多少少,這是你們要了解的。所以別看說《德育古 (p241) 鑑》這種,好像這是世間的書,是的,現在我們這裡講下士道,這個就是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而這件事情呢,共下士、共世間的,這個行相,典型的行相都在這個地方。道理在這地方已經告訴你,然後你從這地方看見那個樣子,一看的話,你就產生很大的警惕。你才能夠從外面耳濡目染,從聲色犬馬當中,看那些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今天天氣哈哈哈,乃至於什麼張三、李四,這種事情上面轉移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上去了。   

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我們除開看這個本論,理路認識之前的話,務必要多看這一種因果故事,以及祖師的傳記。祖師的傳記是策勵我們說:啊,那些祖師們是這樣啊!叫你看了真是……。我每看到這種祖師傳記,總沒辦法,忍不住熱淚盈眶,有的時候乾脆就放聲痛哭,也覺得高高興興一點;想想他們這樣,這是策勵自己的。然後呢看這種因果故事的話,那個典型的例子擺在這裡,叫你不能放縱啊!它那個心情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馬上來了。所以以前那個功名就是這樣,往往這個壞事還沒做,他心裡面動了一個壞念頭,或者什麼在計畫當中,完了!他那個功名就削掉了,這樣啊!所以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特別說明,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情況,業不是外來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而一切的苦樂都從這個上來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從兩個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傳承,告訴我們輕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