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1.03.11 課程預習 : 親善知識(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10311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10311d2.php

 

 

廣論科判

甲一.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 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丁四. 依止勝利

丁五. 未依過患

丁六. 攝彼等義

丙二.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 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丁二.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 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二. 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 上士道次修心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P25L2∼P26L1其中調伏∼尊勝尤勝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瀧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所謂調伏,就是指戒學。《別解脫經》說:「心像野馬一樣經常奔馳不定,一直努力也終究難以制伏,要用有許多鋒利刺縫製的馬銜才能控制,而這個馬銜就是戒。」又像《分辨教經》說:「戒就是調伏我們想要教化的眾生的馬銜。」像馴馬師,用最鋒利的馬銜調伏悷馬,我們的五根就像悷馬隨著邪境而轉,當它們朝向不應該去的地方時,就應該制伏它們。我們要學戒,調伏心馬,以種種努力制伏它,使它朝向應該走的正確方向。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所謂寂靜,就是善行該作,惡行不該作,因為他依止正念正知的緣故,使得內心能夠始終安住在寂靜的狀態,這又叫定學。所謂近寂靜,就是在定的狀態,內心能夠觀察抉擇到真實的義理,生起慧學。如果只有具備上述調伏內心的戒定慧三學的證功德,還不算完全滿足善知識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功德上有所成就。所謂教富饒,就是對經、律、論三藏有廣博的知識。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說:「大乘善知識,必須具備一個條件,當他說法的時候,能讓學者生起無量的知見理解。當學者照著他的教導去行持的時候,知道他未來能得到何種果位,同時也能知道眼前可以得到什麼利益。」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通達實性(修所成慧),是殊勝的慧學,是指通達法無我性之空性或直接現證真實相(大地菩薩)。若達不到如此條件,那麼經由教理通達(聞思相應慧)也可以。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雖然具有教理和實證的功德,但是如果德行比弟子低劣,或者只是相等,還不足為善知識,所以還須德行比弟子好。《親友集》中這麼說:「眾生跟著比自己差的人學習,會退步;跟著和自己相等的人學習,不會進步;跟著比自己還要好的人學習能夠獲益,所以應該親近勝過自己的人。其中尤其是以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又勝過自己的善知識,若能親近這樣條件的師長是最為殊勝的。」

P26L2∼P27L1如樸窮瓦∼唯虛言故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同樸窮瓦所說:「聽聞各祖師菩薩的傳記時,我是向上仰望著他們,生起崇高的恭敬心」又如塔乙說:“我是將惹珍寺的諸位傳承祖師,當做我學習的目標。」所以須依止使我們向上仰望,德行超過我們的善知識。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以上六種,是善知識本身應該具足的德相,其餘的是攝持他人時需具備的條件。如經所說:「佛不能以水來洗淨眾生的罪,也不能用手移除眾生的苦,更不能把自己所證得的證量,直接轉移到眾生的身上,而是透過開示佛法真實的內涵,讓眾生照著去做而得到解脫。」所以善知識除了為眾生開示正法而作攝受以外,沒有用水洗罪、手除苦這種事情。攝受眾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說法,是指知道如何有次第,善巧的引導,將佛法內涵義理巧妙的送入修學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