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課程預習:道次引導(四)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11111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11111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11202/02.php
廣論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入行論》說:「在要利益其他有情之前,如果自己都沒有體會生死輪迴的痛苦,甚至連做夢都沒有夢到的話,怎麼可能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呢?」所以這裡說明道的次第,就是在修共下士道時,先思惟自身在惡趣受苦的道理;在修共中士道時,思惟連人天善趣也沒有真正的寂靜安樂可言,只有純然的痛苦。接著將心比心,對曾經是自己親眷的有情眾生,都以自己希求離苦得樂,希望出離三有輪迴的心,來比度眾生的心,而善加修學開展自己的慈心和悲心,然後真正的發起菩提心。由此應了知,修習共中、共下士所有的意樂發心,都是要引發真實菩提心的前方便,絕對不是為了引導修行者停留在下士、或中士的階段。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皈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皈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在修習共中、共下士二道時,思惟皈依和業果等道理,尤其重要。我們應以各種方法策勵自心集福淨罪,譬如修行七支行願和皈依等,當知這些內涵都是修發菩提心的前行,也是調伏、淨治我們身心相續的方便。 有關共下、共中士道的所有法類內容,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支分之道理,師長們在教導修行時,一定要善巧曉諭弟子,使弟子對此道理獲得決定信解。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每次修習時,應反覆憶念共中、共下士法類就是上士道的支分,是修習發菩提心的前行,而引發對中、下士道的關注和重視。如果不是這樣,就會把下二道和上士道看成全然無關的法類,甚至在還沒有真實修上士道、對菩提心的利益也還沒有真實的了解之前,就有了錯誤的知見,反而造成日後發菩提心的障礙,更由此退失了廣大利益。所以不管是修共中、共下士道的哪一個法類,都不能忘失掉菩提心,對此,我們應當殷重的修習。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皈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如果能照上面所說的來正確修習共中、共下士道的話,到了修上士道的法類時,於身心相續當中,都能隨自己心力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又為了使這個菩提心堅固,應先以大乘不共的皈依來受願心儀軌。受了願心儀軌之後,對種種菩薩願心學處的內容,就應努力修學了。之後,還應不斷策發自己想要學習六度、四攝等菩薩學處,而且真實生起了要學菩薩行的心念,這時就要受持行心儀軌,也就是受清淨的菩薩戒。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應不惜捨命的護戒,絕對不可以犯根本罪。其他罪行較為輕微的煩惱與惡作,也都要努力防護,不去觸犯。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應立即依照各個還出儀軌,如法懺罪,以回復戒律清淨。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口窩於餘處亦說為發毘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接下來,在總體方面,要精勤的學習六度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特別是要好好地修習止觀了。學習禪定─令心能隨念安住在善所緣境,又稱修止、修靜慮或修奢摩他。《道炬論》裡面說,「為引發神通而修學奢摩他」,這只是修止的理由之一;更重要的是阿底峽尊者在其他論典裡所說,學修奢摩他是為了啟發毗缽舍那 (空性智慧),由定而生慧,所以為了修觀也應修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