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01.13 課程預習:念死無常(五)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0106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113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0113/02.php

廣論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悉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癸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個根本,是思惟死的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分三種因相來思惟:第一種因相,思惟親友無益。眼看即將捨世,前往來生,雖然親友們萬般不捨圍繞在自己身邊,又有什麼用?沒有人可以跟著我去。第二種因相,思惟財富無益。生前坐擁無數財物寶聚,死的時候,連灰塵般少許的東西也帶不走。第三種因相,思惟身體無益。死的時候,連自己一直珍愛、與生俱來的身體也得棄捨,何況其他的身外之物。

從思惟這三種因相,產生第三個決斷:縱然現世一切圓滿,然而最終還是將棄捨我,而我也得捨棄它們獨自到後世。因此,應該思惟「今日將死」之外,也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唯一的依靠,這個才是究竟的真理。

《迦尼迦書》中說:「我們由過去的業感得這一世的身體,當此業力窮盡的時候,這個身體也必須捨棄掉;而這一世新造的業會接續引生我們到下一世去。所以,當死主來的時候,我們應當知道,除了自己所造作的善、惡業外,其他的親人、資財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生前就應該速修妙行啊!」

吉祥勝逝友也說:「國王!即使您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但在死的時候,就像獨自在曠野遭到敵人洗劫一空一樣,身邊沒有兒女、妃子陪伴,沒有衣食、也沒有朋友,更沒有皇宮、王位的庇護。儘管生前手握無量大軍,死的時候,卻看不到、聽不到有任何一個人會為了顧戀您而隨同前往,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那個時候,不要說身外之物、親友家眷,就連自己的身體、名聲都沒有辦法。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依照前面所說的內容,思惟暇滿人身的義利非常重大,難得卻又容易失壞,想到隨時可能會死,如果不趁現在為後世的究竟安樂而勤奮修行,只知道活著的時候追尋眼前的快樂,那麼畜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人強得多了。要超越畜生道,就必須善用暇滿人身努力修行。否則,雖然得到善趣人身,卻等同沒有獲得一樣,白白浪費了。

P85L1〜P86L1如《入行論》云牽引而生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入行論》中說:「畜生也知道為獲取一些小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也只是為眼前的小利益而忙碌一生的話,那就跟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倘若因此而造惡業失去人身,未來想再得到殊妙暇身就更難了。」因此,縱然覺得念死的心很難生起,然而這是修道的基礎,所以應該不斷地努力。

博朵瓦祖師說﹕「能破除『我』及我對世間光彩榮耀等事的貪著,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習念死無常。由於已經徹底了解,眼前所有的親友、資具等世間一切光榮,總有一天一定要捨掉,死的時候只能孤獨一人前往他世;那時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派不上用場。如此不貪圖現世的心才能生起。若是心中無法生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修行。」

祖師鐸巴也說:「如果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請本尊及上師加持,並常常殷重思惟種種法義,雖然修一百年也不容易生起多少定解;然而有為法的本質就是無常、不安住,因此縱然覺得念死無常心也不容易生起,但若先修無常這個概念,稍微用點力,各種法類的修習定解就生起來了。」迦瑪巴的弟子想換一個法門來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的內容再重述一遍。弟子再請求換修後面其他的大法,他就回答說,沒有前面念死無常的基礎,後面的法是完全修不起來的。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如果自己的心力夠、做得到的話,就應該照著前面所說的內容,如理的去修習;如果自己的心力還不足、一下子做不到,那就依照三種根本及九種因相的道理,觀察我們眼前的所有事情,會發現我們忙的那些世間安樂享受,就如同死囚已被拉赴刑場、死到臨頭了,還忙著要把自己裝飾得好看一點,實在是毫無道理啊!所以,在厭離生死的心尚未真實生起來之前,應當不斷地思惟修習念死。

在其他的經論當中,凡是有講說親近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等法類的內容時,我們都應該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理。這些法類在修行的前中後期都必須恆常去行持,我們若能如理修習,當能快速悟入佛法的密意。在修習其他法類的時候,也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