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02.10 課程預習:皈依三寶(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0210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210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0210/02.php

廣論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悉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癸一、正明其境

          癸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然而此處是依前面所說,我們在現世無法久住,死亡將會快速來臨;而死後將投生何處,自己也沒有辦法作得了主,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

業力,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像烏雲密佈的夜空,暗黑厚重;而善業卻如偶然間一道閃電劃過天際,剎那間明亮耀眼。千百次的輪迴,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可以藉著佛力加持,在眾生的相續中生起一點點福慧。但善業的力量畢竟太微弱了,我們總是經常造作強猛的重罪。」清淨善業力量這麼弱,種種惡業的力量這麼強,所以將來終歸不自主地墮落惡趣。想到這裡,由於對三惡道的種種痛苦生起大怖畏心,於是強烈生起想要尋求救怙與皈依的心。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皈依誰。」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皈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皈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如陳那菩薩所說:「眾生沉溺在無邊際的生死苦海中,貪等惡業力量暴惡強盛,就像鯨魚張著大口追食著眾生,我還能依靠誰呢?」總之,皈依的理由可涵括為二:第一、害怕墮入惡趣受苦;第二、深信只有三寶能夠把自己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

假如對這兩個皈依的理由不了解,沒有深刻體會,那「皈依」二字也不過是無意義的空話而已。如果能確實體會皈依的二個因相,並發起真正堅固猛利的信心,那麼這個皈依才能使我們轉變心意,產生一心皈投依靠三寶的決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勵力勤修這皈依二因啊!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今初

癸一、正明其境

P99L1P100L1如《百五十頌》云∼故應皈此。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皈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皈依,無欺皈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皈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一百五十頌》中所說:「誰具備了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德相,誰就是眾生依止的對象。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應該要皈依這樣的對象,並會讚歎、恭敬、依止祂,安住在祂所引導的教授、方法當中。」所以,能夠正確分辨是非善惡的智者,就應該懂得去皈依真實無欺的佛 (薄伽梵是印度話,就是佛、世尊的意思),以及代表佛的法寶和僧寶。就如《皈依七十頌》中所說的:「唯有佛、法、僧三寶,才是求解脫者的真實皈依處。」

癸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應皈之因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皈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皈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皈處故。

佛成為應皈依處,理由有四:

第一,因為佛自心相續已經獲得完全調伏,並已證得一切無畏的成就。假如祂本身都還未調伏,而我們去依靠祂,那就像一個快要跌倒的人,去依靠另一個跌倒在地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助益的。所以如果佛陀自己沒有脫離怖畏的話,是不可能從一切怖畏中救護其他眾生的。

第二,佛具一切智智: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佛陀在度化他們的時候,具足了應時應機、善巧方便;如果不是這樣,即使去皈依祂,祂也不可能成辦救度事業。

第三,佛具大悲心:祂日思夜想的,就是無分別的、普度一切有情眾生。否則,即使去皈依祂,也不一定得到救護。

第四,佛具大平等心:如果以一切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佛,佛不會因此而歡喜,而是須以正行修供養,祂才會真正的生起歡喜心。如果我們皈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而是顧念著眾生以往對祂有無供養的恩惠才決定救度與否的話,那就不會成為所有眾生的皈投處了。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皈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皈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皈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總之,我們應該皈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已經遠離一切怖畏;又具足善巧度化眾生的方便,能夠引導眾生也遠離一切怖畏;另外,對一切眾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樣以大悲心來救護;而且能夠普遍利益一切有恩無恩的眾生,做到怨親平等。只有佛才能完全符合這四個條件,連神通廣大的大自在天等神祇也做不到,所以也只有佛陀才是究竟的皈依處。不只佛,包括佛說的法,及佛的弟子眾(也就是僧),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以上引用《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中所講的皈依內容。如果我們能反覆思惟,生起定解,並且一心皈依仰望,我們一定能得到三寶救護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至心發起對三寶的堅固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皈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皈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皈此。

能夠獲得救護必須依賴兩個因緣:外緣和內緣。外緣,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陀,這個因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經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們。現在是內緣還欠缺,也就是眾生的內心中並沒有真正一心一意地皈依,才會依舊被苦惱逼迫。如果自己內緣具足,縱使沒有請求三寶的救護,因為三寶大悲無量,也絕對會一直在我們身邊從不懈怠厭倦。有三寶這麼勝妙的皈依處,真真實實安住在我們面前可作為依怙,我們應該真心誠意的皈依祂。


 

P100L1∼P101L1《讚應讚》云∼而生悟解。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讚應讚》中說:「佛曾親自說過,我是無怙眾生的助伴,懷著大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拔苦與樂。佛陀具有無量悲心、廣大悲願,祂哀愍眾生、勤苦不倦,還有誰比佛陀更尊勝?佛陀啊!您是一切有情的總依怙主,是一切有情的最勝親眷,因為眾生盲目無知,不知道要皈依您,以至於在生死苦海中沉溺。如果能受取、學習您的正法,即使是根性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大利,何況是利根眾生,一定能成就自他兩利。這麼殊勝善巧的利他妙法,只有遍知的世尊才能完全了知,外道怎麼可能瞭解?所以,能夠獲得解脫的外因,世尊都已經成辦,內因就得靠自己努力了。可惜愚痴的眾生遲遲不能圓滿內因,才會一直留在輪迴中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