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05.05 課程預習:深信業果(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0505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505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0505/02.php

廣論科判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悉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壬一、思總業果

          癸一、正明思總之理

          癸二、分別思惟

            子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

            子二、抉擇業果

        壬二、思別業果

          癸一、異熟功德

          癸二、異熟果報

          癸三、異熟因緣

        壬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癸一、總示

          癸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118LL1∼P120L1此復說於能如欲行。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其次,在賢劫第一尊佛拘留孫如來時期,在家或出家的修行者有九十八俱胝數這麼多;第二尊佛金仙如來時期,修學佛法者有六十四俱胝之數;第三尊佛迦葉如來時期,學佛者有八十俱胝;到現在第四尊佛本師釋迦如來時期,學佛者有九十九俱胝之數;這些佛的弟子,都由於行持不圓滿,軌則、淨命、尸羅有所虧損,但所幸正知見還在,就因為正見的力量,他們心裡還是恭敬、慚愧,一心想要修學佛法;由於這個力量,那些人有的已經投生龍族,有的即將成為龍族。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所有行惡、毀犯尸羅的四眾弟子,都會轉生龍族當中。雖然這些人加行不清淨,但總算沒有退失正念,內心對聖教仍然保持著強烈深忍的信心,因此在龍身業報結束之後,可以再投生到人道或天道。然後在賢劫千佛相繼出世期間,除了大乘行者為了救度眾生不入涅槃以外,其餘弟子都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脫離輪迴。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所以,不論多麼微小的惡業或善業,都會如影隨形,能在將來感生極大的苦果或樂果。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我們應當生起堅固決定的信解;哪怕是再小的善業,都要積極努力去修集;哪怕是再小的惡業,都要努力去斷除。

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如《集法句經》中說,「如鳥飛在空中,影子必隨其而行。同樣的,我們所做的善行或惡行,也是隨著我們生死而流轉的。就像要出外遠行,如果缺少路糧,一路上便苦惱而行。這個情況就好比沒有善業,只有墮惡趣一途。反之,若是路糧充足,一路上便能安樂而行,如同積聚善業,一定往生善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集法句經》又說,「雖然只是很小的惡行,千萬不要輕忽,以為無關緊要,不會有所損害;正如同累積一滴一滴的小水滴,漸漸也能充滿整個大容器。」又說,「不要認為只是做一點小惡,將來也許不會受報;要知道滴落的水滴,漸漸也能充滿整個容器。如此積聚一個一個的小惡業,也能積少成多,在愚夫無明的心續中,惡業仍將很快地充滿,以致終釀大害、遭受大苦。同樣的,不要認為小小的善業,不會帶來好的果報;要知道水滴雖小,也能充滿整個大瓶;即使是少許善業,也能積少成多,也能生出極堅固、極圓滿的樂果來。」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本生論》中也說,「由於經常修持善業、或造作不善業,久了自然會薰習成習慣,變成將來的種性(等流心識),到來世他生的時候,往往不需要特別使力策發,也會自然展現,就像做夢一樣。如同今生若不修集布施、持戒等善行資糧,即使眼前具備了出身高貴、容貌姣好、年輕體壯、才華洋溢、地位權勢、大財富等等,後世卻完全無法獲得安樂果報。反過來說,如果這一世的出身、相貌、財富、地位等都很下劣,但是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等種種功德,那麼從這一世開始,就能像夏天的江河水,剛開始好像乾乾的,可是慢慢地水越來越多,到後來,乃至於把大海都充滿了,後世的安樂一定能漸漸增廣。所以,我們應該善巧了解造了善業,他世必生樂果,造惡業他世必生苦果的道理,然後努力地斷惡修善。如果對整個業果法則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堅定的信心,又怎麼能生起善法欲呢?又怎麼能得到想要的樂果呢?」

P120L2∼P121L2所未造業全無彼雜。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第三、沒有造的業,一定不會遭受果報。這是說如果沒有造作能感苦、樂的業因,一定不會感得苦、樂的果報。佛在因地是經過無量劫的努力、累積無邊的資糧,才能得到成佛的妙果;我們現在能受用到佛的種種功德,一定有其宿世的善因,雖然過去不一定造過遇見全部的因,但一定有造過一部分得遇見的因。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三摩地王經》亦云,「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第四、已經造的善惡業,絕對不會失壞。也就是說,過去已經造作的善業、惡業,將來一定會感得快樂、痛苦的果報。如《超勝讚》中所說:「印度教的婆羅門說,眾生所作的善業、惡業,是可以交換、可以取捨的。實際上不然,世尊告訴我們,已造的善、惡業都不會失壞,未造的業也絕不會遇到。」《三摩地王經》中也說:「自己已造的業,果報不會不降臨;別人造的業,也不會由自己來承受。」《毘奈耶阿笈摩經》也說:「即使經過百劫這麼長的時間,曾經造下的業一定不會自動壞損或消失,一旦因緣成熟,有情仍舊是要自受果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