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12.15 課程預習:十二緣起(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1215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1215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1215/02.php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壬一、支分差別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有支,依次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皆互為因果。認識十二因緣,就能明了有情生死不斷流轉的緣起;了知生死緣於無明,觀察到輪迴純然是苦、是無我之後,將更能引發求解脫之心。以下一一說明十二支。

第一支,是「無明」。 

如《俱舍論》所說:「無明好比『非親友』、『非諦實』等等。」這是說,無明就是「怨敵」、「虛誑」;它不是只遮除「親友」、「諦實」,或是和「親友」、「諦實」不同者,而是指和「親友」、「諦實」完全相反的違逆品。同樣地,無明不是只遮除「明」,或者明以外的東西,也不是「沒有明」;而是與明相違的所對治品。因此,此處先定義了無明是明的違品。

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此處所說,能對治「無明」的「明」,是指正確的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一切眾生本來「無我」) 的真實義理;而和此相違的「無明」,就是指「補特伽羅我執」,也稱為「薩迦耶見」(壞聚見) 以上主張「無明」的體性即是「薩迦耶見」,這是法稱論師所承許的。

無著與世親論師兩兄弟的觀點不同,他們認為錯誤的認識有兩種:對真實義理的倒執邪解,與對真實義理的蒙昧無知,無明是指後者。所以他們認為無明不是薩迦耶見。

總之,無論是錯誤執著或不了解真實的義理,都是邪解。然而,不論是持那一種見解,上述二派都承許,對治「無明」唯一最重要的法門,就是通達無我的智慧。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在《集論》中,把無明愚蒙略分為二種:業果愚和真實義愚。業果愚,就是對造業感果的因果道理愚蒙無知 (否定業果),因此在盲目中造作了種種墮惡趣的業。真實義愚,是不了解空性,不明了無我的真實義,因此雖然能造集往生善趣的善業,但終究不能趣向解脫。

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第二支,是「行」。

行,就是業,以造作為義。業又分:能引生惡趣的非福業和引生到善趣的善業二種。後者,又有兩類:能引生欲界善趣 (人、天) 的福業和引生上二界善趣 (色、無色界) 的不動業。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第三支,是「識」。 

雖然經中說到「六識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但此處的「識」,若依照承許第八阿賴耶識的大乘唯識宗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阿賴耶識;若以小乘和不承許阿賴耶識者來說,主要指第六意識。

(「識」可分二:因位識和果位識。因位識是造業當下的那個意識;果位識是感果時候的意識。)

進一步來說,如果對「造作惡業會得苦苦果報」這一業果法則愚蒙不知 (業果愚),而由此造作、增長了諸惡業;這個業在造作當下,會於造業者的心識當中投下一種潛在的影響力 (業習氣),將來是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而在因位識中無以計數的業種子,在將來發展成熟、遇到因緣策發之後,能於未來世在惡趣結生,這個結生的識,叫果位識。

P182L1∼P183L1如是由於∼有三種愛。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同樣地,造善業的眾生雖然會感得善趣,但由於不了解「無我」真實義 (真實義愚) ,不能了知善趣實為苦性,才會妄執為樂,所以即便造集了許多福業或不動業,這些由業習氣所薰的種子,含藏在第八識 (或第六識),此即為因位識;等到這個因位識成熟,轉而在欲界、或上二界善趣中結生的識,就是果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