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2.09 課程預習:解脫正道(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202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202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209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209/02.php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188L2∼P189L1第三除遣而獲安樂。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的第三部分,是「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第三,修習中士道法類時,須當破除一些錯誤的執著分別。

有一些人會說:如果對生死輪迴勤修厭患,而令心出離,那麼就會像聲聞、獨覺墮入不樂住世的寂滅邊。因此,「修習厭患」對小乘行者可說善妙,能出生死,趣向解脫;但是大乘菩薩不應該修此,因為菩薩理應安住在生死中利益眾生。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不可思議秘密經》說:「大乘菩薩為了要成熟有情、攝受有情,觀見唯在輪迴中才能成辦救度眾生的大利益事。如果證了涅槃,脫離生死,反而沒辦法幫助眾生,也就沒有所謂的殊勝利益了。」又說:「如果菩薩對生死輪迴產生怖畏心,這不是菩薩應有的行徑。」又說:「世尊!聲聞、獨覺行者可以怖畏生死境界,但菩薩不應如此,反而應該不辭勞苦,在輪迴中周遍地、無有遺漏地救度無量眾生。」雖然這些人引經據典,但實際上是顛倒執取了經典之義理,而產生極大錯謬。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經中所說「菩薩不應厭離生死」的意思,並非說對於由惑業力所制,而漂流三有、飽受生老病死等苦,不應厭離;而是顯示菩薩的悲願自在,為了利益眾生,寧可在生死苦海中,而不厭離。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前最後邊際,菩薩披著精進鎧甲,努力圓滿一切菩薩行。

(最後邊際,是指菩薩修道分五道十地,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到無學道成佛,其中修道有十地,十地之後的等覺菩薩就是成佛前最後身菩薩,他一直為了利益眾生而精勤努力,為了這個誓願而不厭離生死輪迴。)這期間儘管所有眾生受的苦一一剎那都加在自己身上,也終不以此苦而心生怖畏厭離,繼續對廣大的菩薩行勤發精進,要在生死輪迴中救度眾生,這才是菩薩不厭離生死的原因,也才是經論上真正的意趣。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 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如月稱菩薩也說:「從現在起一直到生死界的最後邊際即使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剎那剎那都降在自己身上,以種種不同的苦相來損害自己身心,菩薩也不會因此而感到畏懼。即使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同一時間都落到自己身上,菩薩也甘願承受,乃至盡生死邊際之間,發起勇猛精進的大願,希望能代眾生受無量苦。菩薩能如是發心,故一一剎那都能生起為利益眾生成就一切種智,而獲得無量無邊的珍貴資糧。當了知菩薩由勇猛利他反而能速疾圓滿資糧,以及成辦眾生得大義利的道理後,再苦他都願意去做,安忍受生於百千三有中。」為了證明此義,宗大師引述了諸多經論來證成。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菩薩在三有中看到殊勝利益的道理即前述《不可思議秘密經》所說:菩薩看到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利他之事發起精進,內心也因此獲得安樂。

P189L1∼P190L2故不厭患當修苦想。」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因此「不厭患三有」的本義,是指菩薩不厭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反而應當對此歡喜承受。如果由煩惱和業的牽引而不斷漂流生死,飽受無量眾苦逼惱,如此連自利都顧不了,又怎麼能奢望利益眾生?因為由惑業而受生是一切衰損的根本,菩薩對此應較小乘行者更加萬萬倍的厭離、而欲滅除之。然而,若由大悲願力驅使,發願在三界中攝受眾生的菩薩,就不應厭患三有,而是想到能在生死中利益眾生,心中生起無限的歡喜。

以上二種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不厭離」的內涵弄不清楚,不能善加分辨是願力化生,還是業力受生,就說「菩薩不應厭離生死」的話,那是犯了前面所說的邪分別。萬一說這話的人是曾受菩薩戒者,按照《菩薩地》所說,是犯了惡作,屬於染污罪。由於律儀的細節很多,此處恐其繁雜,不予多述。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菩薩雖深知輪迴一切過患,極端厭惡三有,然而受到大悲心的牽引,因為不捨眾生,仍然不斷在三有中受無量生死,這才是真正的稀有難得。相反的,有些人在見到三有盛事時,有如置身微妙天宮一般的歡喜,貪愛的心一點都沒有減少,卻假借利他的名義說:「我們不應捨離生死。」智者又豈會歡喜這種行徑?

《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中觀心論》中也說:「菩薩明見三有一切過患,所以住於生死卻非愛取之「有」;受到大悲心趨轉,為求成辦利他,遲遲不願進入涅槃。這種為利益眾生、護守戒律的菩薩,是以大悲願力而安住在三有中。」又《菩薩地》說,看到眾生受無邊眾苦而總攝為一百一十種苦的逼迫損惱,即是菩薩大悲的由來。正因為見到三有眾生的無邊眾苦菩薩由強烈的悲心而處於恆常、猛利的不忍當中。如果說菩薩對生死沒有一點厭患,這就完全曲解了菩薩的本意啊!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所以修心的次第應該是,先對生死過患引發出離心,而且自身已經善巧的能夠出離;其次,是見到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親屬,現今正漂流在生死中受苦;為了救拔他們,明明知道是苦,卻以悲願主動入於三有海中。這個次第也和《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相符。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比丘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也有詳細說明,釋中說:「由佛陀宣說了生死極大過患,使有情生起怖畏輪迴、希求解脫之心。又為了引導眾生趣入大乘,世尊便說:諸位比丘!經過了長夜生死流轉,在無邊的有情當中,幾乎找不到一位不曾做過自己父母、兒女、或親眷的人啊!」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了知世尊這番言教的意涵之後菩薩行者紛紛發願以大乘道(菩提心)為船筏,要度脫無始以來流轉生死、曾為自己父母親眷,而今正沉淪苦海無依無怙的一切眾生;所以安忍著種種眾苦,躍入生死海中。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不僅大乘顯教,無上密乘更為注重修苦想和厭離心。如聖天菩薩在《攝行炬論》中所說:「應當以這個次第為基礎,趣入修習無戲論的密宗正行。這個次第就是,修行者先要思惟無始生死的所有大苦,以求出離三界,證涅槃樂;然後真實發起希求解脫之心,遍捨一切世間雜染,乃至於面對如王位般的權勢誘惑,也應修作苦想。」

己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

P190L3∼P190LL1第四決擇∼非唯空言。

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的第四個部分,為「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此說明能趣入解脫正道之理。

如印度班智達室利勝逝友說:「沈溺在漫無邊際的三有苦海中,竟然能對眾苦毫不在意,反而歡喜、放逸、無厭、無懼,是什麼東西蒙蔽了我的內心?隨時隨地受到貧窮匱乏、求不得、辛勤守護、壞滅離散、以及老病衰敗等痛苦煎熬,就像耽溺在一個烈火恆燒的火宅中,竟然還感覺是安樂,不願出離,這不是很顛倒欺狂嗎 ?」又說:「噫!舉世都是睜眼的瞎子?眾苦無時無刻出現在眼前,卻視若無睹,之後也仍舊不會好好思惟有漏過患,難道眾生的心像金剛般地無動於衷 ?」應當善自鞭策,勵力修習生死的所有過患。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如《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看到情器世間都是無常虛幻,有如水中月影為風鼓盪,剎那不住。又看到世間種種欲塵,有如瞋怒毒蛇正現出盤身舉頭的身影。見到三有眾生恆時受輪迴苦火燃燒,大王啊!我等寧願離開皇宮,往赴尸陀林去修習解脫道。」無論我們正報的身體也好,依報所處的世間也好,都是剎那不住、壞滅無常的,就像水中月影被風吹動,波動不已。享用世間五欲妙塵,眼前看似得到少許小利,但實際上損害極大,這些五欲之貪就像毒蛇所現的身影一樣,我等隨時有被吞噬的危險。又看到五趣恆時被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大火焚燒,沒有一處清涼。由於察見了三有的真相,是毫無自在地隨惑業流轉的行苦,因此唯有深深地厭捨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般的心,欣樂的唯求出離解脫,別無其他。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北方孩童」之喻,是說藏北地方海拔高、氣候寒,不能生長青稞,糌粑要靠外地馱運而來,因此當地的炒麵(即糌粑)稀少而昂貴,一般家庭買不起,只有天天吃蔓菁這類低劣食物。有個孩童餓了,想吃炒麵,向母親索要。母親沒有炒麵,只好給他生蔓菁,孩童不要,繼續向母親吵鬧;母親改給乾蔓菁,孩童還是不要。於是母親又給他新煮好的蔓菁,孩童又不要;母親再給煮熟冷卻之後的蔓菁,孩童仍然不要,而且,不高興地說:「都是蔓菁,不是炒麵。我不要!」現在的我們也應當如此啊!不管看到、聽到、或憶念到世間的安樂時,應該要想:這是世間安樂,那也是世間安樂,卻通通都是苦,沒有一個例外,而且這些苦都是無藥可治的三有之苦!要像這樣發起嘔吐之心。同時應進一步思惟,從無始以來,我們就隨著惑業力漂流生死,如果對這個只有苦沒有樂的輪迴不能生起畏懼和厭離之心,那麼我們註定今後仍將長劫在輪迴中受種種無量的大苦。因此,我們須於輪迴之苦產生真實的畏懼心,絕對不能說說而已。

P191L1∼P191L4如《親友書》∼無謬之道。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如《親友書》中所說:「我們應當了知生死的本質就是如此,無論受生在天上、人間,或者地獄、餓鬼、旁生諸趣,沒有一處是安穩而不受苦的。『生』,本來就是一個盛裝諸苦與損害的容器啊!」所以,受生於輪迴中是出生一切損害的根源,應該極力的斷除它。

那麼如何斷除受生於輪迴呢?斷輪迴不能光靠出離心,必須要滅除輪迴二因─煩惱和業。在此二因之中,如果沒有煩惱,縱然有極多宿業,也不會受生;相反的,如果煩惱不斷,縱然毫無舊業,也會立刻造集新業、引發受生。所以,斷除生死的關鍵在如何摧壞煩惱;而要摧壞煩惱,則有賴於修習正確、圓滿的解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