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5.18 課程預習七因果教授(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11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518/02.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三、由大悲引發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的道理 (此處說明:為何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大悲的果。)

首先,如此漸次修習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如果生起了悲心,便能發起為利有情願能成佛的意樂,這樣已經夠了,何需在修悲之後,多加一個增上意樂呢?回答:因為希望有情能夠得樂、離苦的慈無量與悲無量,小乘的聲聞、獨覺也有;但若要親自擔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重擔,則除了大乘行者外再無他人。因此必須先發起這種強猛增上意樂的悲心,才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僅僅思惟如何讓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還不夠,必須真正發自內心,至誠懇切地挑起重擔。我們應當要好好分辨這二者的差別。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海慧請問經》中說:「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長者,只有一個獨子,乖巧聽話人見人愛。但孩子年幼,玩耍時竟不小心跌進了糞坑。孩子的母親、其他親眷見狀,只能在一旁哭號著急,沒有辦法救他出來。等到孩子的父親到來,一見孩子掉進糞坑,雖然內心也是焦急、慌張,但心中只想著要救孩子,全然不顧臭穢、嘔吐,立刻跳入糞坑,救出孩子。」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在這個譬喻中,污穢之糞坑比喻的是三界;獨一愛子比喻一切有情;母親與其他親屬比喻聲聞、獨覺,見到有情墮在生死苦海中,雖然內心憂傷哀嘆,卻無法將他們救出;商主或長者,比喻菩薩,唯菩薩能負荷起拯溺的重擔。以上是將法義對應著譬喻來宣說「增上意樂」的意義。進一步來說,喻中的母親看到獨一愛子落入糞坑而生起的悲愍心,聲聞、獨覺也都有,但是光有悲心還不夠,必須由悲心策發起荷擔眾生的增上意樂,做出實際的行動。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

雖然發起了普度一切有情的心,但想到自己現在能力不足,連一個有情都沒有辦法救度;不但如此,即使證得聲聞、獨覺的果位,也只能利益到少數的有情,讓他們解脫出輪迴,而無法將他們安立於一切種智的佛果位。

P215L1∼P215LL1故當思惟∼修平等心。

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因此,我們要思惟,在這三有中的無邊有情,誰能圓滿他們現前、究竟的一切利義呢?如此思惟過後,便知:只有佛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此認知,才會發起「為利眾生誓願成佛」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