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課程預習:七因果教授(三)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25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25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修母者
修念恩者
修報恩者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初中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 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正修七重因果 第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一、引發利他心的所依 (一)
修平等捨 在修學七因果教授之前,應該要先修平等捨,也就是透由修學平等捨,來遮止對親、怨所生的貪與瞋。 前面依次第學上來的共下、共中士道法類內容,即是修習上士道的前行,現在修學菩提心時,也要繼續取來修習。如果一開始沒有遮止分黨、分派,修平等心,而對某一類有情生起貪執,對另一類生起瞋恚,那麼所產生的慈悲都是有分別的,如此則無法產生緣一切有情
(無黨類) 的平等慈悲,所以應當先修「平等捨心」。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捨」有三種: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處是指無量捨。修無量捨的方式有二,一是把有情觀成沒有貪瞋等煩惱相
(因自己無煩惱,所以修諸有情為清淨相);另一種是,修習自心對有情不因親怨分別而起貪瞋,令心安住於平等捨中。此處是指後者,要藉由修習第二種無量捨達到令心平等。 為了使平等心容易生起,觀修次第應先從沒有利害關係的中庸者為所緣境,然後讓自心保持在一種沒有貪、瞋,平等的狀態。如果對中庸者能修持好平等心,接下來就緣親友修。如果對親友心不能平等,或者是由於自身的好惡而對他們分門別類,或者是因貪執的輕重而使心有所偏斜,這些狀況都須要修習令心平等。等修習到對親友可以一視同仁之後,就可以對怨敵修平等心。如果對怨敵缺乏平等心,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合己意的部分而起瞋心。等到對怨敵也能安住於平等心時,就可以普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了。 P216L1〜P217L1若爾於彼〜若等尊重。」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修平等捨時,要如何斷除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呢?有兩種方法: 1.從有情的角度思惟:一切有情都和我一樣,想要安樂,不願受苦;既然大家的想法一致,而我卻只對一類執為親近而作饒益,對另一類計為疏遠而作傷害或不予幫助,這根本就沒有道理。 2.從自己的角度思惟:無始以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位有情不曾多次做過我的親屬,我應該貪愛誰?又應該瞋恨誰呢?這是《修次中篇》中所說的。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如果對親屬生起貪愛時,應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上所說的思惟:「過去我曾殺害你,你也曾殺害我,大家互為怨敵、彼此殺害,你們怎麼還會生貪執心呢?」應如前面修六苦時所說「無定過患」,好好思惟一切親怨迅速轉變的道理,由此遮除貪瞋二心。這裡只是拿親怨的差別來作比對,以修習平等捨心,並不是要遮止親怨關係的本身,而是應透過思惟,遠離因親怨分別所產生的貪瞋分黨心理,這才是我們要斷除的。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二)
修悅意相 修習平等捨之後,為了引發對一切有情真正的愛護,要進一步修習不論看到哪個有情都很歡喜珍愛的悅意慈心。 《修次中篇》說:「以慈愛之水滋潤內心相續,就像以水潤澤田地一樣,接著播下大悲種子,就容易增長廣大。所以,應先以慈心薰習心之相續,然後再修悲心。」這裡所說的慈心,指觀待一切有情如愛子般的悅意相。而且此處所說,是由修平等捨,從息滅貪瞋不平等心開始,就像耕種前,先整地、去除粗礫雜草一樣,再以見有情為悅意相的慈水來澆灌心田,然後再種下大悲的種子,如此大悲心即能迅速發起。當知如是觀修是極為切要的。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慈心,須先修知母、念恩、報恩三者。 1.知母 先修知母。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受生無量無邊,自己已無間地輾轉生死無數次,可以說沒有不曾受過的身,沒有不曾投生過的地方,因此也找不著一個沒有做過自己母親等具恩的有情。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引經說:「遍觀大地,很難找到一個人不曾在這塊土地上受過無量生死;遍觀有情,很難找到一個人未曾在輪迴中做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軌範師、親教師、其餘上師、尊長,或恩同師長者。」 P217L1〜P218L1此復非僅〜漸廣修習。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而且,不僅過去世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未來世還將無數次做自己的母親,無量無邊。這樣思惟後,要對「所有有情都曾是我母親」這件事,求取堅固不移的定解。如果對「如母有情」生起了定解,那接著要修的念恩、報恩就容易生起。如果做為根本的知母修不好,那後面的念恩、報恩心便無從生起。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2.念恩 其次,修念恩。在修習「所有有情都曾是我母親」之後,若先緣今生的母親,思惟她對我的種種慈愛、恩德而修習,念恩的心會很快生起。依博朵瓦祖師所承許的方法來修持,即先觀想面前出現今生母親清楚的相貌,然後多次思惟:她不僅是我今生的母親,從無始生死以來,她早已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而且,母親在多世做我母親的時候,都全力保護我不受傷害,為我成辦一切利樂。 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竪,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飢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特別是在今生,母親自從懷了我,就開始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好讓我在母胎中平安長大。出生後,母親怕我冷,把黃毛稀疏的我抱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給我溫暖。母親養育我,從親自哺乳、以口餵食,甚至不怕骯髒,直接用口拭去我的鼻涕,又把尿把屎,含辛茹苦,毫無厭煩地照顧撫養我。饑渴時,母親給我飲食;寒冷時,給我衣服;匱乏時,給我資財;一切美好事物,母親自己卻一點也捨不得用。這些受用的東西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往往是母親背負著罪業及種種惡名,歷經千辛萬苦地掙來給孩子。當孩子受病苦折磨,母親寧可替孩子生病受苦;若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母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對孩子的一切痛苦,母親都心甘情願代受,想盡辦法讓孩子遠離痛苦。總之,母親用盡了自己的所知所能,只要有利樂,無不為孩子成辦;凡是有損苦,無不為孩子擋除。對以上這個道理,我們應專心、深入地去好好思惟。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於怨敵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透過如此觀修母恩後,若念恩之心能真實生起,接著就可以緣父親等其他親友作如是觀修,就像前面所說憶念母親恩惠一樣地修,使感恩之心能強烈生起。再下來,是緣著跟我們毫不相干的中庸者觀修,若對中庸者也能生起如念母恩般的心,就可以轉緣怨敵為對象去修習。若能對怨敵也生起了如念母恩的心,就可以緣十方任何一個有情去修習知母、念恩了。換句話說,質對了,再慢慢推廣修習,把量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