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7.20 課程預習儀軌受法(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720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720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720/02.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辛一、未得令得

       壬一、所受之境

       壬二、能受之依

       壬三、如何受之軌則

         癸一、加行儀軌

           子一、受勝皈依

             丑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丑二、勸請皈依

             丑三、說皈依學處

           子二、積集資糧

           子三、淨修意樂

         癸二、正行儀軌  

         癸三、完結儀軌

       辛二、已得守護不壞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壬三、如何受之軌則

如何受之儀軌分三: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三、完結儀軌。

癸一、加行儀軌

初加行軌分三:一、受勝皈依二、積集資糧三、淨修意樂。

子一、受勝

初中分三:一、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皈依三、說皈依學處。 今初

P232L2∼P233L1遠離罪惡∼當許不生。

丑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窩前請發心時,覺口窩 教曰:「供養太惡不生。」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

三、如何受持儀軌:可分為加行儀軌、正行儀軌、完結儀軌三方面來解說。

(一) 加行儀軌又分為:(1)正受殊勝的依;(2)積集資糧;(3)淨修意樂。

(1)   正受殊勝的依:包括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勸請依及開示學處。

莊嚴處所:於寂靜處,像寺院、阿蘭若等地方,整理灑掃潔淨,用大白牛的五淨物塗灑在地面上(印度古習),再用栴檀等上妙香水澆灑,最後擺設各種上妙的香花。

安布塔像:供奉三寶聖像,如鑄造、雕塑或繪製的佛像;以及經典、法本,與菩薩像等,安置在善妙的法座或高臺上。

陳設供物:盡其所能的準備供養物,如懸掛幡蓋、香花、伎樂、飲食及各種莊嚴器具;用花蔓裝飾或鋪設在大善知識所居法座上。過去先賢們還會事先供養僧伽、施食鬼趣等,以集聚資糧。

若是無力供養,也可以依照《賢劫經》所說的用心觀想供養,哪怕是碎布都可供養。如果有能力供養,就應該以正直無諂心、殷重地尋求並作陳設供養,使同伴們心生驚嘆,生起歡喜心。傳說西藏人在莽宇和桑耶二地區,請求阿底峽尊者傳授發心時,尊者就說過:「供養如果太下劣,不容易生起菩提心。」又說所供佛像中,已開光過的佛像必不可少;經典也至少需《攝頌》以上如《般若經》的大乘經典。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大覺 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迎請聖眾:其後,依照《尊長事次第》所說,先迎請聖眾,念誦三遍《供養雲陀羅尼》來讚誦。弟子應沐浴,穿上潔淨衣服,合掌聆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的所有功德,至誠生起淨信心;然後授戒師應教導弟子觀想於每一尊佛菩薩面前,都有自身恭敬而住,緩緩地念誦《普賢行願品》七支供養文。

有些先覺們這樣說:「依照龍樹、寂天菩薩所傳的儀軌,要修七支供養;而依照彌勒、無著菩薩的所傳,不需要修七支供養,只要修禮拜和供養二支。不需要修七支的理由,是因為修懺悔支時須要追悔,會使心產生不悅意狀態;而這和受願心儀軌、要引發菩提心生起,需具足歡喜踴躍的心境相違。」這種講法實在沒有道理。阿底峽尊者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到:「禮敬、供養等」,這個「等」字,就含攝了其他五支。《尊長事次第》中,也在發心前明指是七支供養。還有,如果修懺悔支會使得心意不喜,以致影響菩提心生起的話,那麼,龍樹和寂天菩薩也應該會承許不必修七支的。(宗大師特於此處,破斥這種不需要修七支供養的說法)

P233L2∼P233LL2第二者,∼亦應為說。

丑二、勸請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次應為授殊勝皈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皈佛為師,正皈於法,皈僧為伴,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勸請皈依

其次,對上師應起清淨信心,將上師視為佛陀親臨般恭敬頂禮供養,右膝著地,雙手合掌,為能策發起菩提心,而作祈請、啟白:「如過去諸佛及住大地的諸菩薩,最初於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某某(自己名字),今亦如是,祈請上師令我能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這樣念誦三遍後,接著以佛法僧三寶為對境,領受大乘殊勝三皈依,皈依的佛即是世尊薄伽梵,皈依的法是大乘的滅道二諦,皈依的僧是大乘見道位以上的不退轉聖位菩薩。

皈依的時間,是從今直至證得菩提之前,為能救護一切有情,都以皈依佛為導師、皈依法為正行、皈依僧為修行助伴,以此為總意樂的內涵;特別則應如《道炬論》所說:「以不退轉的菩提心」修皈依,也就是說,應當發起猛利欲樂,讓這個皈依的菩提願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轉。

威儀如前而受皈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皈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口窩 所造儀軌。

接著,如前所說一樣的威儀(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正受皈依。唸誦下文三遍:「上師請聽我啟白,我某某某(自己名字),從今直至證得大菩提藏前,皈依佛薄伽梵─兩足中尊。上師請聽我啟白,我某某某(自己名字),從今直至證得大菩提藏前,皈依寂滅離欲正法─眾法中尊。上師請聽我啟白,我某某某(自己名字),從今直至證得大菩提藏前,皈依不退轉之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在三寶前面一一祈請、啟白、皈依,並誦念各個皈依的文句。這個皈依法的文句,雖與他處者不同,然而這是依照阿底峽尊者所造儀軌而說的。

丑三、說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皈依學處:皈依後,上師應該為弟子依次解說各個學處,其內容應包含前面下士道時所說的學處。 

P233LL1∼P235L2積集資糧者∼最為明顯。

子二、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2)   積集資糧。加行儀軌的第二部分,是積集資糧。

在《發心儀軌》中,也說到修禮敬、供養等;《釋論》中也說應該要修七支供養,憶念諸佛與諸菩薩,憶念過去和現在的諸善知識。前面已經講過供養上師與尊長的道理,此時應已產生定解。唸誦七支供養文,不論採取《普賢行願品》或《入行論》中的偈頌都可以。

子三、修淨意樂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3)   淨修意樂。加行儀軌的第三部分,是淨修意樂。

《道炬論》中說:先要生起慈心,然後觀照為苦逼惱的有情而發起菩提心。依前面七因果教授所說,要讓慈悲心的所緣行相,在內心中明顯呈現出來,就像前面的內容所示。

癸二、正行儀軌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二) 正行儀軌

弟子應在上師面前,右膝著地(印度式)或作蹲踞(藏式),恭敬合掌而作發心。

此一發心,如《道炬論》所說:「以堅定不退轉的誓願發起菩提心。」《發心儀軌》中說:「一直到證得菩提為止。」因此,發心不僅是「為求利他,願當成佛」,而是緣於所發之心,「誓願在未證得菩提之前,永不棄捨」,以堅定的信念受持儀軌。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如果於願心學處,不能學習與遵守的話,就不應該輕受如是具誓的發心儀軌。但如果只是照著儀軌,心裡生起「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之念,卻未具誓願,那麼對願心學處能或不能學習都沒關係,都可以受願心儀軌。這表示願心可以分為二種:普通的願心、具誓的願心。

但受行行心儀軌就不同了,如果對菩薩學處不能修學的話,在任何情況下一定不能受行心儀軌。所以有人說,「龍樹和無著菩薩在所傳的行心儀軌中,於眾人有可授、不可授的差別。」這完全是無知、不了解的說法。

還有一種人,對初機者多所鼓勵,說可以多次去受行心儀軌,但卻從來不講菩薩學處的內容,也不曾講說犯根本罪和犯支分罪的差別及後果,這樣受菩薩戒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教授勝光王經》中說:「如果還不能學習布施、持戒…等學處的人,也可以先教他發菩提心,因為僅僅是發心,也能成就無比的福德。」依據這個道理,《修次初篇》中也說:「如果任何情況下,都沒辦法如實修學六波羅蜜多,那麼光是堅定發心,還是可以累積廣大的資糧,所以應該以方便攝受,使他能發起大菩提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能修學布施等學處的人,可以依儀軌方便發願心,但不能受菩薩戒,這裡說的非常清楚明白。

P235L3∼P235LL3受心儀軌者∼諸應學處。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在受持發心儀軌方面:

願心儀軌的內容:「惟願現在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念我!上師護念我!我某某某,於今生及餘生,一切布施、持戒、修行的所有善根,無論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所生的所有善根,如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某某,從今起乃至證得菩提前,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為發心。有情未度者當令得度,未解脫者當令解脫,未安樂者當令安樂,未涅槃者令入涅槃。」如此重複念誦三遍。

(文中的「存」,是依這個對境受發心儀軌;「於餘生」,是指過去生而言;「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是能受發心的資;「有情未而當之」,指八地以上菩薩,雖然煩惱障已斷,但微細的所知障還未斷,所以發心使他能得二障淨盡菩提而得之;「未解脫者而脫」,是指已斷趣,還未斷生死的有情,斷生死;「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指還未出趣的有情,;「未涅槃者般涅槃」,這的涅槃,指的是無住涅槃。凡夫住生死、小乘住涅槃,只有佛住生死也住涅槃,稱為無住涅槃。所以,還未得無住涅槃的有情,得無住涅槃。)

皈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前面的依儀軌,和現在的發心儀軌,雖然都沒有明說必須跟隨著上師而念誦,然而實際上就是應該這麼做的。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口窩 所造《發心軌》云,「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上述是有上師的軌則作法,如果沒有上師帶領,應如何行?可以依照阿底峽尊者所造之《發心儀軌》中說的:「如果沒有具相上師,自己受發菩提心的儀軌時,應當自行觀想、迎請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諸佛在自己的面前,然後修禮敬、供養等儀軌,中間省略向上師祈請、啟白的語句,但其他皈依等次第應如前說。」這是自受律儀的方法。

癸三、完結儀軌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三) 完結儀軌

正行結束後,上師應該為弟子開示願心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