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廣論原文(含科判連結&目錄)下載

2023.10.19 課程預習:布施度(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1019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019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019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019d4.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1019/02.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巳二、無畏施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申一、惠施何田

                          申二、何心惠施

                          申三、如何行施 

                          申四、施何等物

                        未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未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午二、唯意樂施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267L2〜P267LL1初中具六殊勝〜修諸財施。」

卯三、布施差別

第三布施差別有三: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今初

第三、布施差別

布施差別可分成三部分來說明:一、總說:應該如何布施?二、觀待各別(出家人、在家人) 所依的差別;三、布施本身的差別。

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初中具六殊勝。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物殊勝者,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所為殊勝者,為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善巧方便殊勝者,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一、  總說應該如何布施

首先布施時,心理上應該具足六種殊勝的意樂來做布施。這六種殊勝是:

(一)所依殊勝,依菩提心的意樂而行布施。

(二)施物殊勝,是指菩薩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身、命、財、善根等,全部無悋惜地施與他人的意樂;即使只作個別施物布施時,也不忘記緣布施一切的總意而施。

(三)所為殊勝,布施的目的是為圓滿一切眾生現前安樂及究竟利義。

(四)善巧方便殊勝,經典說應以無分別智攝持而行布施,雖然初發業的菩薩還不能現證無分別智,仍應以一切法無自性之智慧 (聞思相應之慧) 而去布施。

(五)迴向殊勝,布施完之後,以所施善迴向於無上菩提。

(六)清淨殊勝,如《攝大乘論》所說,行布施能把煩惱障與所知障徹底淨除,所以是清淨的。若能具此六種殊勝,即能成就布施度。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是名持戒。於種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罵。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又修學布施度時,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其力尤大。例如大乘行者行法施時,不忘戒學,防止聲聞、獨覺二乘的作意,這是具持戒的布施;於無上菩提一切種智,能夠信、行、堪忍,安忍他罵,這是具忍辱的布施;為了令法施倍倍增長之故,發起好樂學習,這是具精進的布施;一心專注,不夾雜二乘欲樂,將所造善迴向正等菩提,這是具靜慮的布施;了知能施、所施、受者三輪體空,皆如幻化,行為上儘管去行施,心情上則是了無執著,勝解智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持的智慧;這就是含攝著般若的布施。應當具足六度而修,「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這是《八千頌廣釋》所說的。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第二者,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說明不同的身分應修不同的布施)

經典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菩薩別解脫經》中說:「舍利子!如果在家菩薩用七寶裝滿整個恆河沙數的諸佛國土,以這麼龐大的財施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如出家菩薩僅僅為眾生開示一個四句偈法布施的福多。舍利子!世尊從未承許出家菩薩修財施。」

P268L1〜P269L1《集學論》說〜三種意樂。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集學論》說明此中意趣,是指出家人若為了行財施而刻意地去累積很多資財,以致障礙了聞思修道,這是須被遮止的。如果這位出家人宿世的福德深厚,資財自然圓滿,在不妨害自身行善的情況下,當然可以財施。霞惹瓦祖師曾對弟子們說:「我不為你們講說捨施的功德,我只說執持的過患。」此話乃是不喜出家法師為了布施而去汲汲營求、聚集財貨,因為很容易壞了原本清淨的戒律。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巳一、法施

施性差別有三,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

三、布施從它的自性來分,可分為:法施、無畏施、財施三者。

(一)法施,就是以清淨意樂為他人無顛倒、無錯謬地宣說正法。菩薩不但要了知正法,還要廣通五明,能如理教導工巧明、醫方明等世間無罪事業,令他人受持學處,這是法施。

巳二、無畏施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無畏施,就是救護他人免於恐懼與危難。例如從王賊等人之怖畏,或獅虎鯨等非人之怖畏、或水火等自然災害的大種怖畏中救護有情。

巳三、財施

財施分二:一、實捨財施;二、唯意樂施。

(三)財施。財施可分為實捨財施、唯意樂施兩方面來說明。

午一、實捨財施

初中分三:一、捨財道理;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首先,實捨財施可分三項:1.財施的正確方法。2.如果不能捨的時候,該怎麼辦?3.應如何對治布施的障礙。

未一、捨財道理

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三、如何行施;四、施何等物。 今初

財施的正確方法又可分為四點,分別說明。(1)布施對象;(2)布施意樂;(3)如何行施;(4)施何等物。

申一、惠施何田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是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1)    財施對象:可概分為十種:1對自己有恩的親友;2損害自己的怨敵;3無恩無怨的中庸者;4具戒等有德者;5犯戒等有過者;6能力比自己差的人;7能力與自己相當的人;8能力比自己強的人;9富樂的人;10貧苦的人。

申二、何心惠施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2)     財施的意樂,可分為應該具有的意樂與應該斷除的心態兩方面來看。

1財施時,應該要具足的意樂,有三:

A.緣所為事。行布施時,心裡應該想:「為了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我必須修學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以這樣的意樂而行施。

B.緣所施物。是指把自己的資財當成眾生所有,不是自己施給眾生,而是眾生取回原本寄放在自己這裡的東西。因為菩薩早就將一切都布施給有情了。

C.緣行施田。是指應觀想所布施的對象,包含一切來乞求與未乞求者,都能圓滿我的布施度,都是對我有恩的善知識、資糧田。以上是布施時應具備的三種意樂。

P269L1〜P270L1《攝波羅蜜多論》〜故障戒等。」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攝波羅蜜多論》說:「乞者出現在面前,是為了讓修學的菩薩可以增長成佛資糧的緣故。既然已將自己財物視為他人所有,看到乞者前來應該充滿歡喜,把他當成珍貴的善知識。」不管布施任何東西都要有這樣的心態。有關緣念布施的目的、事情及意樂,在《妙臂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裡面都有詳細的解說,應多閱讀經論,了解其中內涵。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別意樂者,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前面說要緣念一切布施對象為資糧田、善知識,且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如此,這是總體意樂。另外針對不同的對境,有不同的意樂,稱為各別意樂。譬如對冤敵應以慈心布施;對貧苦者應以悲心布施;對有德者以歡喜心布施;對有恩者,則視情況以慈心、悲心、歡喜心與平等心等各種意樂而行布施。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如月稱云:「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不論面對哪一種布施田都要修捨心,並將行善的功德果報也迴施他們,特別應悲愍苦田眾生。月稱菩薩說:「布施就是遠離慳貪,不管面對有德的具器眾生或者犯過的非器眾生,皆以平等心布施,如此,這個布施本身與施者都是清淨的。因悲愍而布施,並將果報迴施來者,此是善士所稱讚的無慳布施。」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無量功德讚》中說:「看到貧困下劣的眾生來求乞,有些人因缺乏悲心不想布施,卻只想供養給有德具器的殊勝田,藉此獲得更大果報。由於布施的意樂不清淨,雖然布施殊勝田,自己就像乞丐一樣。只有佛世尊能以大悲心,對所有來乞眾生平等布施。」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無惡見取意樂者,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2 財施時,應該要斷除的意樂,有十種:

A.無惡見取意樂:有些人認為布施沒有果報、或者以為殺生而行布施才是正法、或認為要等種種吉兆出現才布施、或者認為只要圓滿布施,就可以證得世間、出世間的厭離心等等,以上都是不正確的惡見,應予斷除。

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不為勝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

B.無高舉意樂:是指應以謙下之心行布施。不可輕毀辱罵來求者,或基於好勝心、為了超勝他人而布施。也不應帶著憍慢心布施,認為自己做得到,別人做不到。

《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吝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C.無瞋恚意樂:《清淨業障經》說:「自己行善布施,卻瞧不起小氣的人,因此使他人對正法不生信心、乃至引發瞋恚而墮地獄;此種意樂不正的過失會在將來自己布施時出現障礙。」又說:「持戒也是這樣。若自己持守戒律,卻指責犯戒的人,這也會使其他有情對三寶生起不信之心而墮落惡趣;或自己修忍時,卻對別人不能安住忍辱產生訾毀心,這些逆品都會障礙持戒清淨。」

P270L1〜P271L2故當如〜此等加行。

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D.無自讚毀他意樂:應當依照《無量功德讚》所說的去做。如說:「如果自己能多聞具慧,就一定不會自讚毀他,即使面對德行低劣的眾生,也心懷恭敬;安住體察自身功德時,亦能記取自己的微小過失。」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E.無依止意樂:是指並非為了獲得好名聲而行布施。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F.無怯弱意樂:是說布施前歡喜踴躍,布施時內心清淨,布施後心不後悔。聽到菩薩廣大行施,不會退縮恐懼、自慚形穢,反而應更加勇悍好樂。

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

G.無背棄意樂:面對親眷、怨敵、中庸者一視同仁。沒有朋黨之分,一律以悲心平等布施。

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故。

H.無望報意樂:是指並非為了寄望他人報恩而布施,而是看到眾生缺乏安樂,被貪愛之火焚燒、又沒有能力去除煩惱,恒常流轉在本性是苦的輪迴中,對此真正發起要利益眾生的心。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I.無希望異熟意樂:布施時,並非為了來生圓滿的身、財、異熟果報,而是為了無上菩提的究竟利益,因為了解一切有漏之樂都是不實在的道理。這也不是說不希求現前增上生的果報,而是要破除只想求三界身財有漏之樂的心態。

復次當無邪命意樂,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應慮貧而不行施。

J.無邪命意樂:布施時,應該遠離想要讓國王或上位者知道自己行施,藉此獲得樂善好施的美名,以便得到恭敬承事。這種欺世盜名的布施心念,叫做具邪命意樂。另外,不要怕布施後會變窮,因而不敢放手去做。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除了前面所說,還應避免對乞者有欺誑心、不喜心、忿恚心和散亂心。即使乞者曾經做過種種邪命不法的事情,也不要對他心生厭患而不布施;即使看到乞者犯下欺詐等過失,也不要四處宣揚。要知道,以別別不同的心態去布施,就會感得別別不同的果報。菩薩行者對此應深生勝解,內心深忍不為外境所動,努力修學布施波羅蜜多。

申三、如何行施

如何行施分二。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令起煩惱然後乃與;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數恩而與;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

(3) 如何行施?

布施時的行為,又可分何者不該做?何者應該做?二項來討論。                         

1 布施時不應該做的加行,也就是要斷除的行為:包括不及時、猶豫、故意拖延,而後才給;或者令他人生起煩惱後,才布施;或者令他人做非法、違反世俗道德的事,而後才施;或者先前已經承諾,而後卻給的量少、或質差的東西;或者一直數說所施物的好處、強調自己的恩惠而施予;或者明明有能力一次布施,卻故意分批慢慢給。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懶惰住教他行施;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違越佛制學處而施;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故當捨離此等加行。

又或者身為國王或有權勢者,奪取他人妻兒、財物去布施;或者強取父母、奴婢等親眷的財物去布施;或者想方設法損害了他人,而去行布施;或者自己懶惰不做,教別人去布施;或者對來求者先辱責恥笑、顧左右而言他、輕言嘲弄、粗言恐嚇,然後才施予;或者布施有違戒律 (不如理如法的妄求財物而布施);或者不隨有隨施,希望將來累積更多財富時再頓施。以上都是應該斷除的布施行為。

P271L2〜P272L1又諸菩薩〜進得上品。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並無多,及於集時退卻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還有,如果菩薩行者積聚財物而後行施,這樣的布施有過失(犯菩薩戒),如果隨得隨施則無違犯。因為積集後再一次頓施,福德資糧並不會因此而增多,但為了積存資財,卻會讓許多急需的人得不到幫助,生起嫌恨心,而不再來求助,最後布施到的反而是其他沒有來求的人。

《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菩薩地》當中強調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在積集資財時會增長自己慳貪等眾多煩惱,之後守護這些財物也會增加辛勞,且障礙很多行善的時機;何況中間可能發生變故而虧損,最後能布施的量,反而比當初說等錢財累積多一點再捐助時的還少,與究竟圓滿布施不相應。

當以何等加行而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2布施時,應該要做的加行

在身體威儀方面,要和顏悅色(不要皺著眉、顰蹙)、眼睛平視(避免有睥睨看輕的態度)、面帶微笑、主動先開口了解來乞者的需求。無論來者是誰都以恭敬對待,親自惠予,應時交付,不損惱對方,忍耐布施的難行苦行。

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布施的果報,如《諦者品》所說:「由恭敬施,能感得親友敬重;由和言悅色親手布施,能感得受人承事。由應時施,能感得一切事業及時成辦。」又說:「不損惱他人的布施,能感得資財堅固(非五家所共);忍耐難行苦行的布施,能感得知心眷屬。」《俱舍論》說:「親自和悅布施,能感得廣大堅固資財。」所謂堅固資財,如《俱舍論釋》上說:「是指他人無法障礙、也不受天災等損壞的財富。」

又助他施加行者,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吝,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彼財無減即便歡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那要怎樣幫助他人行布施呢?當自己有能力布施時,看到別人個性吝嗇、從來沒有或很少布施,可以到他家勸說,以善巧的說法讓他歡喜:「我家境富裕、有很多財物,為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歡迎更多乞者前來。若是有人向你乞求,千萬不要讓他空手而回,可取我家資財惠施於他,或者指引他到我家取財,希望你能隨喜我的布施。」如此,這個人的財物並無實際減損,又可以做善事,應該比較容易歡喜做到。這樣一來,慢慢引導吝嗇的人去除慳悋種子,開始修習能少量布施,從下品無貪,漸進到中品無貪,再由中品無貪進到上品無貪。這就是菩薩的善巧布施。

P272L1〜P272L5如是若自〜圓滿惠施。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如果是自己的親教師、軌範師、弟子友伴,因性格慳貪不布施;或者不是因為小氣,而是沒有資財可以布施,這時可將自己的財物給他們,讓他們對三寶去修布施累積福報,這樣做的福報比親自去布施還要更大。如此可令貧苦者(受者)調伏煩惱,又可以圓滿布施者(慳吝者或無資財者) 惠施善法的意樂,攝受有情、成熟有情,這是自他兼利的巧慧施。

如是若自現無資財,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慳吝者悉樂惠施。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又於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如果自己也缺資財,應該以擅長的技藝去謀生,賺取布施的資財;或者宣說正法(法施),使貧窮慳悋的眾生都了解樂善好施的功德;或者帶領有求者到俱信富饒的施主家,幫助乞者獲取所需,也助成了施主的布施。布施時,要挑選好的東西,備妥物品,以便乞者前來,這就是圓滿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