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課程:親近善知識(九)
時間: 2017/08/01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徐梅華  
           

課程錄音:

 

 

 

聽帶進度範圍:

http://p2.i234.me/1599d/20170804d.htm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70807d.htm

 

課程摘要

 

一、前行:

1. 唱讚頌:走過千山萬世  真如 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87dAaWvqI

走過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

穿過苦難的林野 撥開煩惱的陰雲

走過千生萬世   我心堅如金石

將我的心與你交融在一起

 

滿懷的記憶 千生萬世 你為我流下的淚滴

滿懷的記憶 千生萬世 你對我凝望的神情

 

走過千生萬世   放不下追隨你的夢

走過千生萬世   忘不了生死的痛

走過了千生萬世 守著亙古的誓言

走過千生萬世   懷著永恆的思念

 

請賜我 悲智的雙翼 讓我追隨你飛離苦難的輪迴

請賜我 悲智的彩雲 讓我為眾生灑下不死的甘霖

 

走過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穿越生死的沖激 再度跟上你的足跡

走過了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  讓我再隨你走過千生萬世

讓我再隨你走過千生萬世

 

 

杜王副班長:讚頌:思念、旅程到今天的走過千山萬水,連三週安排聽的讚頌跟我們現在學習的內容是有其意義的。在“思念”一曲中,我們在茫茫大海中職遇善知識結束我們流浪的日子,所以值遇善知識是重點; 而”旅程“中,善知識一直陪伴我們就像家園裡的光一樣溫暖了我們。甚至陪我們“走過千生萬世“。那為什麼我們需要以及如何能得到善知識一直陪伴我們生生世世?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正住心堅如金石相信善知識,是否已具足弟子相能對善知識有大希求,希求賜給我們悲智的雙翼讓我們追隨善知識飛離苦難的輪迴。

 

、正行:

1.  廣論P28LL1~P29L1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贊鴻副班長把弟子相做個總結。作為弟子如果要有千山萬世的學習,很重要的2點:(1)找到好老師(2)自己要能具足弟子的條件,如同在世間要進入學校,跟名師學習前,自己首先要能通過入學考試,所以具備弟子相是這輩子最重要的學習。宗喀巴大師給的理路是要我們把學習障礙拿掉,並且做不同角度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身為弟子的能力,以期能夠捨違緣,叫做正直住。其中一個定義是,在學習過程中要開放心胸不墮黨類,也就是不要心胸狹隘得只認為整個佛法就只有某本經論最好、最重要,以免障礙我們對其他的學習。第二:在所有學習過程中了解:師長會依我們學習準備的狀況及個性善加指導,要緊跟在善知識身旁串習模仿師長是如何學習的。總攝弟子四種德相為四種,一是對佛法具廣大希求心;二是聽聞時要全神貫注無雜染心;三是恭敬法及法師,第四是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有這四項順緣,可以稱之為具慧,棄捨這四項的違緣,可以稱為正住。

 

2.  修學佛法與世間做學問差別   手抄#2 276L5~P277L7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地依法步步深入,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

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哪,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個基礎的,不會離開那基礎。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 (p277) 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得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地具足了,慢慢地具足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真實地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地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地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

 

贊鴻副班長:師父說開始學時不能忘記前面的聽聞軌理、講說軌理。修學佛法聽聞應有的態度就是要步步高升由這基礎上面累積,再努力依法步步深入。相應多少就能夠受用多少,受用多少就能得多少好處。世間做學問是找Google大師,不管對錯,只要是打關鍵字排名在前面的就應該是答案。但修學佛法不是要知道哪裡找關鍵字而是要知道了解其內容深入,有了這基礎才能步步高升。

 

駱班長: 如果不了解學習佛法與世間的學習的學問不同之處,則學了很多佛法可能對生命一點也沒幫助。如果能從自己的生命去體會思惟起,學習的佛法,才會相應有多少就受用多少。相應是說我的生命狀態中碰到的事情其實是跟佛法說的是一樣的但透過佛法的學習才豁然開朗。佛法說作為一個弟子需捨掉違緣,違緣是什麼呢?對事情有自己固定的想法且是狹隘的,透過佛法才看清楚應捨掉。每人一向都是戴著2000度的近視眼鏡來看世界,且想藉這2000度的工具來解決世間一切事,但眼睛明明是看不清楚的; 所以只有自己內心明白狀態並希求加上另一副眼鏡,也知道需要法及法師幫我搭起這座橋,看清凡事並捨棄原來以為是對的事情。這時法才能入心。

學習佛法第一件事是皈依,而皈依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如果沒有一顆想要學習的心生命就沒熱情。到90歲還想念大學、碩、博士,生命的活力馬上就恢復。生命的本質是我不夠才會產生一顆希求的心。那為何要學?為何要有生命力?因為生命是無限的,所以現在學習的知識可以累績延續到下一輩子,師父說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佛法是可以累積的,所以才能當個永遠的學生,智慧可以累積到無限生命中,甚至可以聽懂上師為何說小學生因為小學生總是有無限的希求心的來學習。當我們逐步累積所學的佛法時,有一天碰到境時,就會想起原來我曾學到的就是可以來對治。佛法說你現在會碰到的境界是因為以前那顆心,那未來會碰見的境界是因為現在起什麼心。所以要改變未來的自己就是現在一定要努力學習,轉變自己的心。

   

3、研討廣論P22L7~P23L1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梅華副班長總攝及消文:這些弟子能否成為知識所引導的條件,應該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些條件。假如具足了,應該歡喜欣慰,為何歡喜欣慰是要?因為不容易啊。平常各位都很忙卻又每週二晚準時來上課,很不容易,所以要修讓自己更欣慰,因為自己有具足弟子相如果還不具足,應該為將來能具足弟子相的因緣,現在就努力修行。所以應該知道能成為具器弟子所應具有的條件,種下一個可以具足的因緣。如果不了解這些該具備的德相,就無法察覺自己哪裡有問題,也因此退失了所有聞法的廣大利益。

 

4、研討廣論P29L2手抄: #2 P278LL5~P280 L6

修行就是以隨喜善行 轉變無明習性

討論:常聽『隨喜』,『隨喜』到底甚麼叫『隨喜』?

 

同學:看到別人具弟子相,自己替別人高興也很開心,並且自己有做到時也開心,若別人不具弟子相,也會心生警惕。

昆山師兄:隨喜是要修的。

曉霞師姐:我認為一般隨喜只是表層,深層意義是要對治瞋心及嫉妒心,才有用。

駱班長隨法而喜。看到別人做一件善行,我們看到的是背後的佛法,希望自己快樂眾生也快樂。以法理為體,我們體會的就也不同。不隨法而喜時自己內心只都是瞋心、嫉妒心,所以要歡慰。

 

5. 影片: 找到上帝的方法 https://youtu.be/J55HOlVDqxc

法師曾說我們修隨喜不要只是說隨喜但沒說隨喜什麼。也不要回說沒有沒有。因為我們平常已沒什麼功德,這樣回答就更沒有,要說謝謝,自己做到時也要隨喜自己。師父說隨喜及布施最能累積功德。但是要從內心真心隨法而喜,我每次都想隨喜淑女師姐看她總是因學習而這麼快樂。學習過程會碰到很多挫折,但要常修隨喜就會一步步朝著正住具慧希求走。
  

6. 研討廣論:彼應如何依師軌理。  廣論 P29L5 -P29LL4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鄔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朶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立理副班長:親近善知識最後一段。如果我們已具弟子相,那應如何跟著善知識學習呢?如果我們自己排除原來見解觀察到自己不足,就能好好學習。

 

7.  研討廣論:真正重要是先要求自己成為 具相弟子

   手抄: #3 P4 L5~P5 L5,聽帶: 17A 01:58 04:26,廣論 P29L5 -P29LL4
  

8. 駱班長總結:

按原來本能應該是在外應酬,但為何現在願意花2個小時坐在這裡聽法?我怎樣維持與法相應?最重要是同行善友,師父撒下天羅地網把大家找回來,這天羅地網就是同行善友。這一群善友的因緣會增長師長的因緣,雖然這輩子無法親自在師父座下聽聞佛法,但透過善友強大的念力,可以拉近與師長的因緣。以眾靠眾,所以要請同組的組長時時拉著自己。

 

三、 結行 :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7.08.01 簡短課摘
 
什麼是做為弟子應有的心行相?弟子的心行相應是一顆積極想學的心。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具備弟子相呢?佛法是24小時的修行,所以我們應是隨時都要具備弟子相,以境為師,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如何觀察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弟子相?宗大師告訴我們,要具慧解(四順緣):希求, 屬意, 敬重法及法師, 棄捨惡說;同時要藉著正住棄捨這四項的違緣。(廣論 P28LL1-P29L1) 


師父策勵我們,學習佛法就像是爬樓梯,每向上一層都是奠基在下面的一層上,「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這也正是佛法跟世間學問最大的不同,佛法的學習是在無限生命中真實的累積。所以真正修行過程當中,是步步上升,由基礎上面積累,能夠相應多少,就能夠受用多少,能夠受用多少,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手抄#2 P276L5~P277 L7)


   宗大師以【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總攝弟子相,告訴我們碰到任何境界要反思「我」具不具備弟子相。如果做到了就要「修」歡喜欣慰,如果沒人故到就要更加努力修行。(廣論 P29L2-L4)


師父告訴我們【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要特別注意這個「」字,因為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在無始無明中,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來呢?就是要修。怎麼修呢?要在「身心」上面觀察。


    我們常常說「隨喜」,「隨喜」,到底甚麼是「隨喜」? 隨喜其實是「隨法而喜」;是從對方做的事情中看到法理的美,對法升起恭敬心。隨喜的另一面是無明(我執),對於別人的好沒有歡喜心,真實的隨喜應是「以法理為體」,如果自己不足,就勵力修作,如果自己做到了,就修歡慰。


真實隨喜的心是跟法相應,且隨喜的心升起的力量會持續增強,心中祈願所有眾生都幸福圓滿。有真實隨喜的心,就如同「找到上帝的方法」影片中的男孩,處處都是上帝,都是善知識。


    我們要如何去依止善知識呢?宗大師告訴我們【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所以第一步是要先觀察自己具足不具足弟子相,所以真正重要的先要自己成為具相弟子。因為我們其實是還不具備「善觀察」的條件,所以很容易拿世俗的觀點去衡準對方,與法不相應,看不到善知識;所以同行善友對我們就無比的重要,因為惟有同行善友的同堂學習、相互鼓勵扶持,我們才能持續進步,共造能值遇善知識的善因。


   無限生命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如何做具相的弟子格外重要,我們同心把臂同行,倚眾靠眾,步步向上,步步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