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0.03.10 簡短課摘 by 淑慧師姐

課程錄音(影)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HKmeaytgZK7eCZTTt6r12TxHjkq-BK_/view?usp=sharing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4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5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306d.php

 

 

簡短課摘 :

 

*讚頌:<靈鳳箜篌曲>

杜王副班長:

<靈鳳箜篌曲>這首讚頌是2014年演出的戲劇「吉星高照」的主題讚頌曲。大家在聽的時候,可能覺得畫面很豐富,其實更可以結合中士道來思惟這裡面的涵義,剛剛為什麼說這首讚頌跟我們在學中士道有點關係呢?我們中士道其實在追求的是怎麼樣對治煩惱,目標是解脫。讚頌<靈鳳箜篌曲>,箜篌是一種樂器,它是類似一種豎琴。那這種箜篌呢,代表我們心中沉寂很久的佛性,一直沒有被撥動,突然地我們值遇了三寶了,開始聽聞佛法,就像代表的智慧琴開始被撥動,被誰撥動呢?是被我們的師長撥動,所以我們會憶念我們的上師。如俊法師曾開示,撥動是誰的想念?不只是我想念我們的上師,其實,我們師長他更思念著我們,所以用最婉轉「幾分婉轉幾分甘甜」他用最婉轉的說法讓我們體會法,跟法相應,然後得到一點點的甘甜,就像萬山鳥語、紅紫碧綠;春滿開天地一樣,這樣的感覺,其實就是一個增上生道的ㄧ個感覺,我們現在其實有了這麼多的圓滿,源頭就是因為我們值遇了善知識,不是只有停留在這個萬山鳥語的現世安樂而已,目標在於這個芳霏似夢、靜靜降臨。如俊法師有提到,這個芳霏似夢其實就是一種空性的狀態,那這個空性的狀態他不是一下子就來,而是什麼?靜靜的降臨,降臨就是說,其實我們就在聞思修的過程。如俊法師說,這種動作其實是ㄧ種非常寧靜的心靈革命,透過淨化的過程,達到晶宮一樣非常純淨的一個意樂。靈鳳,我們要很靈巧地透過這個樣的一個方便跟智慧,去思索戒定慧,這樣的目標,我們就會得到無死。唱詠無死歌,就會得到解脫之道。這首讚頌非常符合中士道整個的過程,大家可以多聽幾次,慢慢體會。

 

*複習上週課程內容--四聖諦的修行次第(如ppt附圖)

駱班長補充說明:

其實佛陀講苦集滅道的時候,是用果因。照理講,因果、因果,會是很快的走下去,可是談到果因、果因的時候,大家要注意看四聖諦的修行次第是∼知道苦,就會想要找苦因,這叫「集」。所以找到苦因叫做「集」。找到苦因了以後,斷掉苦,才能不苦,本身的苦集,他就形成了一個輪迴,再講一遍,本身的苦集他就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我知道苦,我就會去找苦因,這個叫做集諦,找到苦因了以後,斷掉苦因叫做斷集,斷掉苦因了以後就會不苦,那麼知苦斷集呢他本身就是所謂的世俗諦,也就是說呢,我們的世俗的狀態呢,就是知苦、斷苦因,那斷了苦因就比較不苦,那麼這個本身都是在輪迴裡面的,我們稱為集諦所攝,所謂集諦所攝呢,就是他仍然在知苦斷集,知苦斷集的這樣的狀態裡面呢,即使是集了樂的因呢,可是這個樂的因呢,只是在輪迴裡頭找到人天的這個的地方,本身沒有辦法出離輪迴,等到知苦斷集了以後呢,接下來要修,要學習聖者的話,學習聖者的話呢,他要告訴我們說,其實呢,佛陀在這個世間呢,示現涅槃是很重要的,什麼叫做佛陀示現涅槃呢?他是一個凡夫,可是他修了法了以後,竟然證滅了!

就是呢,他告訴我們證滅是可行的,所以要注意到這個證滅的第一件事情是說:把苦因滅掉了以後,完全滅掉;不是滅掉一部分,完全滅掉一切的苦因呢,進入涅槃,乃至於佛果,釋迦牟尼佛此生現證了,他就告訴我們這是可以的。因為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子的,然後從釋迦牟尼佛以後的很多的祖師呢,都告訴我們證滅這一條路是可行的,所以我們修道。那因為證滅可以行,所以我們修道就是修釋迦牟尼佛之道,修釋迦牟尼佛之道呢,他是說呢,你要證滅,要修戒定慧,修了戒定慧的後面呢,才是真正的證滅的涅槃,所以呢,這個下面的圖呢,是證滅是知道證滅可行而修道,修了戒定慧以後真正的最後才得到證滅,所以苦集滅道呢,從知道可以證滅,到修道修戒定慧,最後的證滅呢,這個部份呢,我們稱為勝義諦,也就是所謂的真諦,那他到最後呢,可以達到空性,乃至於最後可以修到佛果,這個叫做還滅之道

所以修道證滅呢,是還滅之道,知苦、斷苦因,能夠不苦呢,這個叫做流轉之道,所以呢,一個叫做流轉之道,一個還滅之道。用另外一個眼光來講呢,四聖諦既然包含了世俗諦跟勝義諦呢,所以一切法都在四聖諦的含攝當中,四聖諦包含了所謂的世俗諦跟勝義諦,就是俗諦跟真諦的話呢,所以,一切法都包含在其中,所以佛陀每一次說法呢,就是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有關一種圖表的表達方式呢,希望大家還要更理解說,他其中呢,有一些我們不方便表達的、不知道如何去表達的,那大家要去體會。

 

*聽師父音檔--

廣論:p154 L3

手抄:#9 p110 L1-pP113 L2

杜王副班長:

這段開示,師父告訴我們不能修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推動修行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太容易產生,因為我們實在太容易沉溺於安逸的生活。我們通常不會想到苦,假設推動力量沒有起來的話,那,往後你就沒有辦法再修下去了,我們雖然沒有這個福德因緣,感得佛菩薩帶我們去天堂或是地獄看看,師父講了許多公案提到目犍連,怎麼樣去幫阿難的兩個外甥,帶他們去天堂、去地獄去看,去感受那個痛苦,還有天堂的那個安樂,就是需要那種力量。像老比丘見到那個死屍一樣,看到死屍裡面的蟲爬出來,那種恐怖的樣子,那這些景象,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沒有辦法感受到的,既然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怎麼辦呢?那師父這邊舉了一個例子,是說,你可以從你生病的時候去想,生病,一點點病,小病你就趕快去找醫生了,那大病呢,當然要更積極找,但是呢,什麼是我們在無限輪迴裡面的一個大病?就是煩惱,這個無明才是真正的大病,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去想說這個大病怎麼樣去治療他,所以師父用了很多譬喻,從生病還有我們身體上遭受了一些苦切,廣論講八苦、六苦、三苦,目的讓我們去感受這個迫切性。

師父講我們現在都在貪著難捨,不想求解脫的狀態,師父就問我們說,欸,你跑來這邊幹嘛?就像我們在線上共學,花了這麼多時間來學佛法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找出那個根本因,用正知見去對治那個根本因,師父講的就是說,經過這樣子生死的流轉以後就迷糊掉了,我們如何確定下一生我不會迷糊?

想到師父以前在示寂之前說不用去找他,他摸黑也會摸回鳳山寺。

那我們有沒有師父這樣的一個確定的一個信心可以再回來?不會迷糊掉?我的習性到底會不會保證我不會迷糊?

索達吉堪布,有一次在電視被訪問,那個時候憶起母親回答記者的問題:「你真的有信心可以解脫嗎?」從她的表情,我看到的是一個信心,一個知道將來來日不多的一個老者,她如何確定她將來往生能夠得到一個解脫的一個狀態,或者是她一定會增上生的一個狀態,修習佛法就是讓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定解,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證走解脫之道,因為有了正知見,可以不用擔心我下一生的狀態。

 

駱班長補充說明:

請看110 頁倒數第五行,上面說,平常不能修行的原因呢,就缺少了推動我們修行的力量。這件事情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就是說我們不只是不想修行,其實很多人連生活都出現了一種沒有力量的狀態,工作也出現了沒有力量的狀態,那他的本身就是缺少了一種推動力,所以其實在佛法裡面,它就不斷地講勝利、過患,這對於我們凡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你在生活工作上,你一定要找到推動我們的力量,而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一般來講就是找到生活工作上的一些意義,找到這些意義的時候,這時候你就會形成了一股力量

比如說你在上班,假如你的念頭只是為了賺錢,其實這件事情是很沒力量的,因為只要不會影響到你發薪資,那你作多一點作少一點,其實是沒有差異的,所以這時候你工作的力量就會很弱。可是呢,每一個人假如在工作上要知道自己的職位其實對別人是蠻重要的,比如說你是做一個經理、協理,乃至是一個董事長,你有沒有把這個家照顧好?你把你的同仁都當作家人,你有沒有給他溫暖?你有沒有讓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找到一個意義?所以不但自己也要找到意義,要讓大家找到意義,這樣大家共同工作起來就很有意思。

同樣的,一家人裡面,每一個人跟彼此之間都是很有意義的,比如說父母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那你了解我作一個父母的,我假如能夠陪孩子一起讀書,那孩子自然而然就願意去讀書,而不能說我看電視他讀書,那這樣的念頭裡面你就是對於你自己的家長的意義沒有體會。所以每一個人無論生活工作乃至於修行,都要找到他背後的這個力量,我覺得佛法在談這件事情的時候,是特別特別重要的,要找到背後的意義,那就會讓我們能夠走上去。

111 頁談到說,第四行下面,我們對於這個生命的本身、輪迴的本身,要思維在大病大苦當中。大家看到這句話絕對不要隨便接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談到中士道的最大的困難是在這裡,為什麼一開始在講苦集滅道呢?就是說、假如我不能夠體會輪迴中的大病大苦的話呢,其實我學中士道是完全沒有力量的,這件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就是呢,雖然師父有舉例子,說你生病啊,你就會去找醫生。可是,你就會說:「可是我在輪迴裡面,我沒病啊,我現在日子過得好好啊,為什麼你一直要告訴我說這個人道裡面,是在大病大苦當中呢?有什麼病?我現在就沒病;有什麼苦?人道中是樂多於苦啊。」所以呢,真正的困難就是在於說這個大病大苦的這個逼迫性,其實我們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在整個中士道裡面呢,一定要對這個病啊、苦啊,真的能夠體會。那我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講,各位去想一想,我跟各位報告,我們生命中,我們雖然處於人,我們在都市裡頭,我們每天事實上是身處在二十分貝到六十分貝的環境裡頭,換句話說,就外界來講,是非常吵雜的。那麼假如一個人他很喜歡寂靜的,他就會體會說,偶爾到鄉下去,聽聽蟲鳴鳥叫,覺得是莫大的幸福,這個時候你在都市中生活裡頭每天聽到的二十分貝到六十分貝,不是車聲、人聲,這種是家家戶戶或餐飲界的這個馬達聲,其實我們在這種聲音的污染裡頭是非常非常嚴重的,那這件事情因為我習慣了,所以我不覺得這種是一種苦;那事實上對於一個真實能夠享受到零分貝到五分貝的人,他就會發現我們生活在這世間是很苦的;同樣一個鄉下人,到都市裡面,他會覺得住在一個房子裡頭跟關監牢一樣,是很苦的,沒有天沒有地的生活,是很苦的。

那麼這件事情大病大苦,其實不要因為我們被這個環境奴隸了以後,就想不出來。我們剛剛講的是環境的苦,然後我們再來看我們心靈裡頭,你想一想,有哪一個人在禪坐的時候能夠一坐下來,心無雜念。這是什麼意思呢?代表我們心中的念頭,那種我們叫做心音,非常的吵雜,讓我一生一世都在這種種種的念頭干擾當中,你想一想我們生為一個人,竟然念頭這麼吵雜,那我怎麼會有幸福,怎麼有快樂呢?這難道不苦嗎?這難道不是病嗎?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念頭不斷地吵我呢?我想休息一下都休息不了,所以有很多的人想說:「我連睡覺都睡不好。」種種的這種夢啊,或這種雜念啊,連睡都睡不好。這不苦嗎?這不是病嗎?所以對於這個大苦大病呢,他沒有體會的時候,他就不會覺得說這個所謂的滅道兩個字必須要解決。記得剛剛我們說的嗎?其實我們眾生大部分在苦集當中,什麼叫苦集當中呢?找到一點苦因,把他滅掉,我就覺得我離苦了,其實他都是輪迴所攝,什麼叫輪迴所攝呢?叫小打小鬧,就是呢,比如說即使來這邊學了佛法,對下士道還蠻相應的,對中士道其實很沒感覺,為什麼呢?在下士道裡面調心裡面,我就覺得說我現在煩惱少一點了,我好一點了,啊好一點就叫好了,其實我們眾生對於這種生命的小確幸呢,有一點就好了。可是佛陀一直告訴我們說,你現在能夠值遇佛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你為什麼不求解脫之道呢?把心中所有的苦,所有的雜念都去除,可以的,這是可以的。佛陀不斷地告訴我們滅諦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要我們產生希求解脫之心,那我們的問題就是在 111 頁倒數第三行講的,我們根本斷絕,什麼叫根本斷絕呢?我們的心根本不想希求解脫之心,我們只想煩惱少一點就好。所以這是佛法要攝受我們中士道最大的障礙,各位我們這兩個禮拜都不斷地留了功課給大家,說師父在進入中士道前面整整講了兩卷,講了四十幾頁,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眾生呢,其實修學我們中士道的這個根本斷絕,所以我們對於這種解脫,想要引導我們的這個心呢,其實是完全斷掉的,我們翻到後面 112 頁到 113 頁, 113 頁我們剛剛沒有聽到,可是你看一下第 6 行,就是說我們的心中有兩個狀態,第一個就是宿生的善業,加上這一生的一個雜染。你糊裡糊塗有這個力量在裡頭,就是雜染,抉擇不出來,為什麼抉擇不出來呢?因為我們不是以宿生的善業力量為主的,不是以這個善業的力量為主,是以哪一個力量為主的呢?是無始生死的染心,就是說呢,我們的本質上在這個世間,種種的苦,種種的病薰染之下,我們不覺苦,不覺病,我們在生死的染汙之中,我們是以這個為主的,而宿生的善根,即使這邊講的、宿生善根就是師父當初講法的這個當機眾,就是出家眾,出家眾能夠披上袈裟,已經是無比的善根了,可是他仍然抉擇不出來,因為是以生死染汙心為主的,所以呢各位我們接下來談中士道,你一定要注意說我在輪迴裡頭是大苦大病之中,要從種種的方式來去解決,那麼最妙的是怎麼破壞呢? 113 頁第一行說要破壞、把他克服,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引發出來這個認識,你會心裡頭說我要求解脫。

好,各位注意呢,其實在佛法裡面講的,說你要去注意佛陀他在這個世間安排的一切境界無不顯示無常,換句話說,我們的眾生為什麼會看不到?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只看自己,跟自己相關的事情,所以我們見不到世間苦,事實上在我們的周遭環境裡面,你無論看每一個地方,你看武漢,你看義大利,你看韓國,都會看到世間苦。可是你看台灣看自己,只要沒生病,你就會覺得說還好,世間不苦,你看到非洲,看到所有的地方,你看到雞鴨魚肉這些東西,你就會了解世間苦,你看到每逢過年的時候,或者是任何的時候,你看到街上的流浪漢,你看到台北車頭上這個滿地的人,這些人無衣無食,那你就會知道世間無不苦。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呢?我們只要自己好就好了,所以無論佛陀怎麼樣的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面看到種種的不公平,看到種種的這種窮困潦倒,然後種種的失敗,所有的痛苦,我們總是無知無覺,所以各位一定要注意,我們假如不能夠了解這種大病大苦,我們就屬於剛剛杜王班長講的非常好的這種慢性病當中,一直到等到病入膏肓自己苦來了、死來了,那個時候再唉聲嘆氣,進入輪迴一世又一世,那時候是划不來的,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聽聞正法,一定要去思惟這種苦諦,那對於我們爾後的學習,中士道的學習,你就會覺得中士道實在太重要了,實在太好了,能夠觸發這個解脫之心啊,我的修行才叫有了基本的根本,就是生了根了,那我的修行、生生世世我就會走上修行之路,不一定是出家,可是一定會走上修行之路。可是假如對於這個苦這件事情體會不深的話,這個根是生不出來,好,補充到這裡。

 

*影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停止複製痛苦,我們都好不容易長大了>

影片: 停止複製痛苦,我們都好不容易長大了
https://youtu.be/3jgH2U55LhM

杜王副班長:

看到標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覺得很熟悉,因為我在當兵時,看過一本書上有這句話。對於孩子的角色,跟她講的是一樣的。這影片她講說,停止複製痛苦,我們都好不容易長大了。那為什麼會複製?為什麼我們一直會複製這個痛苦?有幾個原因,我想應該最主要是我們的習性,我們習性就會一直在複製一個東西,那痛苦的來源是煩惱,所以我們一直在複製我們的煩惱好不容易都得到這個暇身了。

我想這個標題跟我們現在學的也很貼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裡面講的就是如何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他講說一起走一段生命,有品質的相處,我覺得他把一個小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來看,也就是說,有他自己的生命本質,不能強迫把你的想法,或是你對他的期望加諸在他身上。他裡面又提到一個觀念,就是說:你平常對別人好,我為你犧牲奉獻啊,其實我們往往會變成一個情緒的勒索。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為別人好,本身是一個善行,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勒索呢?這就是我們對於善不是有很正確的知見,因為我們常常作很多善行,其實都是有漏的善業。駱班長之前也跟我們提過,這個有漏的意思是說,他是不純淨的善,那解脫輪迴其實假設你做了很多善行,但是你還是在輪迴裡面一再複製煩惱,就是因為你不曉得正確的知見是什麼。我之前在差不多三十年前看過一本書叫做《先知》,他對孩子的一個定義。作者是紀伯侖,一個哲學家,他寫《孩子》這一篇,是在他 15 歲的時候寫的,我就非常訝異。真正聖者他們來到世間上,其實他的智慧是遠超過我們。它的標題就是用一個抱著小孩的婦人問智者「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智者這樣回答∼他是經你而生,而不是你所造生,他們與你同在,但不屬於你。這個我覺得對一般的父母,其實他們一開始看到這句話,會覺得很訝異!因為,他不是我生的嗎?怎麼不是屬於我?智者說他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我們無法去探訪,我們要奮勉以求與他們相像,但是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那我最喜歡的是他這個圖<如附件--先知.孩子>,那把弓是代表父母,孩子如箭般架在弓上,射手拉緊這把弓,如大力神,或是業力,將箭射到遠方,只有射手看得到無限之路上的標記,但用他的大力來拉彎你,以使你的箭能射得快且遠。愉悅的屈服在他的手中吧!因為正如祂愛那飛馳的箭,同樣祂也愛這強固的弓。我非常喜歡這句話,我以前看到同事們小孩子做滿月,我都會送他們這篇,我覺得對他們對小孩子的整個教育應該有一點點作用,不要認為他是屬於你的,而是說盡量去了解他,因為他們的識<心緒>是個別獨立的。

 

*QA &分享--

丞莛師姐∼

其實剛剛在聽師父音檔和看影片時,心裡有點慌,然後那種慌的感覺,是因為其實我覺得師父的手抄 112 頁,就是倒數第六行,這一句話我覺得很觸動我的心,這也是我為什麼慌的原因,就是,師父說:「但是他為什麼要走這個根本的因,經過了這樣的生死流轉以後模糊掉了」,我覺得這是我自己很嚴重的現行,我覺得如果不是因為有師父和老師的教導,因為有全廣、有研討班,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我身上應該會變得更嚴重,所以剛剛在看這個影片的時候,我就為發現說,真的就像是陳慧翎她自己在片中所說的,所有的母親、父親他在小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會希望說:我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可是我們在陪伴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真的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長大嗎?還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依著我的想法長大?所以我覺得很謝謝杜王副班長這樣子的一個安排,把這樣的片子放在這個段落裡頭,也很謝謝班長你們選了這段師父的音檔,我覺得這段真的很觸動人心也真的很值得我們思維,就如同剛剛班長所引導的一樣,我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這裡的心得,謝謝。

 

駱班長:

好,非常謝謝丞莛師姐,其實每一段每一個字,在佛法裡面都談到很妙,其實所有的佛法都是為我而說的。這句話最重要,真正能夠進入佛法的生命裡頭的,進入佛陀的生命裡的人,你就會發現其實佛陀的存在、是為我存在的,是為我個人而存在的,所以裡面打動我的心的,就是好像針對我而說的,能夠體會到這件事情,才會真實地得到佛陀的加持。

 

杜王副班長:

剛剛駱班長有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說,整個佛法都是為我而說的。其實我看手抄的時候,我也有這種感覺,那這種感覺你要把他註記起來,下一次你就會很容易提醒,而不會把他漏掉,那你看到我的這些手抄上面畫了很多五顏六色,我的行相我通常會比較喜歡用一個顏色來表現,比如說綠色,就是代表說,我,一定是有這個問題,這個手抄裡面就是在講我的現行,用同某一個顏色來突顯,那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抓到師父的整個思惟的脈絡,自己的現行才有辦法結合起來,我是用這種方式來突顯師父的手抄,以上分享。

 

宗明師兄:

事實上學習這段蠻長的時間,我一開始還不是那麼用心,但是我覺得我這一年來,算是比較用心,從全廣共學二、還有所有上課的東西,我都有很認真去看,但是我在學的過程中間,我覺得碰到很大的障礙,就是說但是這一次聽師父在講複習的中間,才發現說,因為學習來講,是共下士的時候沒有去把 Index 就是把科判好好分析出來,變成好像是在一個森林裡面繞,繞到最後走不出來,而變成很多東西都是再去想去了解他的知意,但是看完師父的複習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走了很多冤枉的路。

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因為我如果後面在學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從科判把整個的結構,把他更清楚了之後,架構更清楚了之後,再一步一步去學?否則事實上我現在學到共下士的時候,我覺得雖然花很多時間,但是我覺得真的是感覺上比我在念以前的一些企業管理的書還要更難,找不到一個頭緒的感覺,所以我不知道請問班長,我應該是這種方向會比較好嗎?還是應該要怎麼?請指導後面應該?不然共下士、共中士剛剛班長講,如果前面搞不懂,你共中士,可能進去的話會更模糊。

 

駱班長:

我想提供你一個建議,其實科判是前中後都重要,在前面的時候先了解科判,就好像先了解未來要走的路,知道比如說我要去桃園、新竹、高雄,大概有這幾個地方,一定先開到桃園、再開到台中,再開到高雄,未來高雄還要回來台北。好,這就是科判。就是了解幾個大綱,這是一開始的時候,在中間的時候,到桃園他有好多桃園的內容,乃至於我們會了解到說從台北跟桃園的差異,在這裡面不斷地去理解以後,不斷了解桃園、對原來的台北也會有所了解,然後這時候慢慢慢慢以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這地圖,還真的住在台北的要到其他地方,先要經過桃園,然後再到台中,才有可能,要不然的話,開車是很難繞過去的,把這些理路了解。那又好像說原來在地下室,我先要看藍圖,我知道總共要蓋一百零一樓,那要蓋一百零一樓呢,我們會說要鋼骨結構,要在三十層樓要作一個特別的加強,到四十五層、到六十層、到七十層,七十層上面又要做什麼,這個都叫做科判。可是真實的,比如說到了三十層的時候,這時候在看到很多前面所做的地基,一樓到三十層的過程裡面,我們就發現還有很多要加強的,所以科判在讀到中間的時候,他往往會又會回到現在的科判,和以前的科判,去了解說這裡面的銜接,我到底那邊出了問題,所以我從三十層樓再蓋上去應該會出問題,我總覺得上面好像速度變慢了,那一定是我從地下五層一直到三十層這個過程裡頭,有哪一個環節出問題了。那你要知道哪一個環節出問題,你想找到內容很困難,你首先要找科判,你發現哪一個地方特別陌生,就是你當初建造這個地方時候有點忽略,那你就進入這個部分再去看,看完了以後你再回頭看科判的時候,每一個部分你都很清晰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非常確定,我地下五層到三十層的地基是可以的,那這個時候三十層以上,我就慢慢一個學處一個學處再上去,所以我們剛剛談到前中後,前面是一個預習的一個架構,中間是一個補充,把科判補實,那麼後是一種回顧,回顧、了解我這個部分到底哪裡還有缺失,其實一切都從科判開始,這就是「總別」,科判是稱之為「總」,個別個別的學處叫做「別」。出了問題的時候,都要從總來找到別,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廣論,學習任何事情就會非常的清晰,然後條理分明。非常隨喜宗明師兄。

 

淑雯師姐∼

這陣子聽了很多次師父的音檔,可以感覺到師父對我們的用心,所以剛剛杜王副班長在講到師父,講到示寂前說他摸黑也要摸回鳳山寺,其實聽到這句話,我不禁眼淚就掉下來了,會感受到師父對我們的用心,尤其是我們在複習的這段功課裡面,師父看到我們這麼的無明、這麼的愚癡,然後呢,又馬上要進入到中士道,那其實師父用了很多很多的公案,目的在提起我們的心力,幫我們加強這個力量,他讓我們知道一些出家的功德,或是事實上我們要怎麼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在心裡面你除了要讚嘆出家之外,你自己要種下這個出家的一個因子,你要怎麼樣去發那個菩提心。然後師父又會提醒我們就是說,其實我們從下士道這樣走過來,那你要不要去檢查一下你的那個道前基礎?你的弟子相夠了嗎?你的依師做好了嗎?那你的內因跟你的外緣、你的正知見,所有的各個學處各方面,你是不是都圓滿認識了?那甚至就是說你如果有不足的,你要不要去補一補啊?也就是說,師父一直讓我們知道說,你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的信心是增強的,你的恭敬心有沒有增強?那也因為這些的話,我們的煩惱才有機會去淨化,事實上就是如俊法師常常告訴我們要全面完整的認識,那有了這些綱要再加上我們行持的這些次第,策動我們去作一些修行這樣子。那除了這兩件事情我覺得師父是給了我們力量,還告訴我們基礎的重要以外,那他又不忘最後要提醒我們要立志,就是要去立下一個成佛的一個志願。而且你這個是必須是咬緊牙關,那師父也用了公案,就是那個百歲長者的好樂心,那你怎麼樣能夠去成佛,你要立一個成佛的一個志。然後我覺得到最後面師父還會告訴我們說,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還有一個用了目犍連尊者還有舍利佛尊者布薩的公案,然後去讓我們知道說,你不是只有力量而已,你不是只有神足而已,你還必須要有智慧,所以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佛法的特質就是在智慧上面。

然後,我其實最感動就是說,師父一直在告訴我們說,你二乘的果位跟佛的果位是不能比的,那我們從佛的梵音聲相那邊的公案,我們可以聽得出來,那我總結一句話,就是∼師父好像在告訴我們說,你要過一次的河,你不要撩兩次的衣服,這是我覺得師父的用心良苦,是我從這一整段裡面,這是我讀這一整段以後,我自己的一個心得,謝謝。

 

駱班長:

我覺得現場的每一位都應該要給淑雯師姐熱烈的掌聲,因為只有非常認真的聽了很多很多遍才能夠談出剛剛淑雯師姐談的那些話。為什麼師父會說大乘的功德遠勝於小乘?因為我們學中士道是學了共中士道,所以他是以智慧為主是沒有錯,可是這個智慧絕對不能夠離開福德、慈悲的攝持,這個共中士道目標是佛果,所以後面那兩個公案,不斷地告訴大家大乘跟二乘的差別,而學中士道的時候,往往會對於智慧非常歡喜、非常歡喜了以後,會很容易就突然之間證入二乘道,如俊法師有說過,絕大多數的眾生他在成佛的路上,都是先證阿羅漢,然後回小向大的,這是為什麼佛陀不斷的宣說要發菩提心、要發菩提心的這個關鍵,那在學中士道的過程裡面最重要的是要立志,因為學中士道最容易怯弱心,在中士道的法類裡面,最容易產生的是怯弱心,所以師父談到的就是說,你們一定要立志、一定要立志,任何的人乃至於老比丘,所有的人,他其實關鍵他能夠走上去就是立志,所以中士道一定要能夠立志。

那另外有很多的因果裡面談到有個女生她很愛美,結果最後她化成一條蟲,這個就談到說真正輪迴的關鍵就是執著,你執著什麼,你就會輪迴什麼,所以整體上來講就是執著,就像有一個女生,她把自己烹煮熟了,把自己丟下去以後,她就死了;然後又有一個她就把煮熟的身體撈起來,又把她吃掉,吃掉了以後自己再跳下去,這種生命就好像複製痛苦一樣,事實上這叫做不明業果、自作自受。他本身就是在忙吃的,忙一切的這種事情,那甚至盜吃供僧的這種東西,那這種自作自受這種盲目,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營養對於身體的一種執著,所以在中士道裡面,特別會談到的這個執著如何把他去除,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乃至於前面一開始談到有一個比較年紀大的目犍連來帶他,其實他一直苦苦惱惱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他就念佛,而念佛的狀況之下,善根到了,佛出現。這句話也很有意思,這個就是佛陀的一種慈悲,假如你知苦知病太晚,已經到老了,那沒關係,你就念佛吧!念佛了以後,佛依然在你的晚年會進入你的生命中,來把你帶上去。所以這就是老農,比如說年紀大了,你覺得真的有困難學法,你就念佛、拜佛、拜懺,這樣子依然能夠得佛攝持,能夠把我們把他擺上去,所以裡面末學只能簡短的談一下,就是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師父就告訴我們,我們前面的這個你的孝子心,依師軌理,你知病了嗎?你所有的這種的道理,師父會不斷地講,不斷地講,這些根本你到底具足了沒有,然後你立了志嗎?你曉得你接下來要修共中士道嘛?這些的提策大家反覆的聽聞了以後,中士道學上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對之下,大家常常的問題就是,給了你功課,你就是不看,然後你還說我學不上去,這樣是不好的,各位一定要知道,既然有機會學法,一定要走上去,因為他實在是對我們太好、太重要了!那麼師父花了這麼多時間講,大家一定要花精神去聽、去學習,要不然實在是太對不起師父了。

 

*廣論:p155 LL6 - p156 LL3(第二、正修苦分二……止觀之果)

立理副班長: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廣論的學習。剛剛的那個影片,我覺得真的是來得剛好是時候,讓我們可以接續我們今天要進入的課程,開始介紹∼怎麼修苦。那其實這個影片是在公共電視有演過,那有大概九集還是十集左右,那其實他也是各種不同的苦,每一個父母和兒女相處的這些過程裡頭,我覺得就如同我們現在開始要進入學的這個各種不同的苦裡頭,重點是怎麼讓我們從這個苦裡頭,就像這個電視這個他的這個十集裡面不同的狀態裡頭,讓我們去看到、讓我們去看到、去體會去打開我們本來非常粗略的這樣子的心思,去真正看到這種苦,在我生命裡頭他所影響的,真正我們能夠了解這種苦的時候,才能夠產一種推動的這樣的力量,因為這種苦,我可能我一直在這種裡頭,但我過去沒感覺到,那我慢慢的我看見了,我才能夠生起那種:「我絕對不要再這樣,我絕對不要再複製。」就是類似那樣子的一種動力。好,那所以我們接下來我們進入廣論,我會先帶大家把廣論的文先順一遍,那待會兒再請班長為我們解說這一段最主要的內涵,那我們先翻開 155 頁,廣論 155 頁的黑體字的部分,就開始講到正修古嘛,我們開始要進入,接下來就介紹各種苦了。那正修苦分二,第一個就是思惟生死總苦,那思惟生死總苦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我們還沒有解脫之前,在我們的任何一趣,就是在這個輪迴裡面,其實都是苦,我想最主要就是講說,都有各種各種的苦,那第二種的話就是思惟別苦,那思惟別苦是說,不管未來我們到哪一趣,他不同的趣都會有不同的苦。那初中分三,就是說生死總苦他分三,有三種,第二個就思惟八苦,八種苦,然後思惟六苦、那思惟三苦,然後我想就是說,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那為什麼要說那種那麼多種苦?為什麼不全部把他說成一種?那其實我記得之前班長應該在上一年的課程的時候,應該也有跟各位提過,這個重點其實真的倒不是說我們在文字上要怎麼去做區分他,因為確實大家的根器不同,那我們要從這個不同的苦裡頭去找到我們自己相應的,我們自己相應的這種苦,然後自己去真正的去思惟,然後去體會、去修行,真的能夠產生想要厭離的這種力量,倒不是說只是文字上在那邊做這樣子的區分、做那樣子的區分而已。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對於這些種種的苦裡頭的,能夠從自己相應的一個角度裡頭,然後真正的開始好好地去思惟、然後好好地去體會。好,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到內文,那內文的部分我們就先大家一起來念一次,那念一次完了以後,我們就再來分段稍微幫大家把文字順過,好,那我們就開始念囉!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

 

駱班長:

  「正修苦分二」,一為思惟生死總苦,什麼叫做生死總苦呢?就是六道中都有的苦,再講一遍,什麼叫做生死總苦呢?六道,生死呢包含六道,或者是三界,就是呢六道裡面都有的苦。那什麼叫別苦呢?六道各別各別的苦叫做別苦。再講一遍,生死總苦是六道都有的苦,所以我們現在講的八苦、六苦、三苦呢,講的是六道都有的苦。那麼談到別苦呢,就是說人道有哪一些苦?畜牲道有哪一些苦?餓鬼道有哪一些苦?思惟三惡趣苦的時候已經把畜牲、餓鬼、地獄的苦講過了,所以接下來呢這個別苦呢,主要講人道的苦,還有天道的苦,大概是這樣,所以一定要去瞭解。

  思惟八苦。親友書呢是一個國王跟佛陀的對話,所以這邊的仁和就是所謂的大德,那我們在翻譯裡頭呢就說大王,因為呢佛陀跟大王的對話,所以說仁和,就是大王呀,你應該要對生死的真相生起厭離心,那什麼叫欲乏呢,欲乏是求不得苦,啊,欲乏叫求不得苦,所以,這邊講的四個苦,叫做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跟老苦,我們講紅色的字就好,欲乏就是求不得苦,然後呢死苦、病苦、老苦,就講這四個苦,那剩下哪幾個苦呢?就是生苦,生沒有講,老、病、死都講了,生還沒講,剩下生苦,看下面黑色的字,生苦,怨憎會、愛別離、五取蘊,就是總共八個,所以這邊大概要稍微了解一下。

  接下來談到共法跟不共法,所謂共這個字是基礎的意思,那麼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因為是學大乘,大乘的修行者,我們的修行次第是共下士,共下士包含道前基礎跟共下士兩者,基本上修佛法是共下士、共中士、上士,乃至於成佛。共下士講完後就開始學共中士,共中士的時候一定要把共下士的法當作基礎,所以一定要把它串修起來,什麼叫做串修呢?就是你在共中士的時候,很快能生起共下士一切法類,這件事情當然很難,我原來要修共中士的時候也要對共下士能夠串修,共下士是什麼?馬上要想到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業果。念死本身,想到死後會墮三惡趣,所以要皈依,而皈依以後就是深信業果的道理,這是整個共下士的法類。乃至於談到念死的時候也要生起說,一切的好處都是來自善知識,我應該要親近上師,聽聞正法,這樣才不辜負暇滿人身,不辜負暇滿人身的話,一定要依照道總而修,這才是最快速的大王道,談到念死的時候要快速地把道前基礎把它串起來,這叫串修、這叫共法。所以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士所說共法此應取,這個應取的意思呢,就是要串修起來,把共下士,乃至道前基礎串修起來,這個時候才能很快地生起共中士的法類,這就是師父都很怕我們對於共下士的法類還不熟悉,修到共中士就會特別辛苦。那後面就講,假如說有慧力的時候,整個中士裡面講的都可以好好修,慧力差的時候就講共下士嘛。

  我們共中士的法類是屬於思擇修的部分,什麼叫思擇修呢?整個佛法裡面它說一切都是止觀之果,可是以思擇修為主,以止修為輔,換句話說思擇修是整個修行的主體,這個止就是所謂的定修,它是輔助的。看下一句話,它就有分,修分兩個部分,一個叫座上修,一個叫未修中間,或者稱為座間修,所以下面它就會講,這就是前面我們在修行軌理裡面講的,除應修諸所緣外,這句話講的是座上修,在座上修我們叫做諸所緣就是所緣的法類,除應修諸所緣外,就是正修所學的法以外。餘,餘這個字講的是未修中間,在未修中間的時候,就是座間修,會有善、不善、無記,在善、不善、無記的時候不能散亂,應止於正念,這時候要遮掉兩個東西,一個叫做掉,一個叫做沈,掉就是攀緣,攀緣就會走入雜染,遮心掉就是掉,另外要遮止昏沈睡眠,在所有修行裡面都要解決掉舉跟沈沒,這兩件事情。談到諸所緣它一定是善,因為你在座上修一定是修善,在未修中間你的念頭才會有善、不善、無記這三種,所以這邊要看清楚,在前面修行軌理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修行的主體是思擇修,再輔助以止修,修行又分為座上修跟座間修(未修中間),在座上修一定是善,在未修中間才包含了善、不善、無記,無所謂善、不善,那個時候要依止正念,要遮止沈、掉,這兩個東西就是昏沈跟掉舉兩件事

  接下來講遮止沈、掉這兩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講說假如沒有遮止沈、掉就是散亂心,好處就會很少。修信大乘經,這句話也有一點,末學來解釋給大家聽。說善男子、善女人呀,世尊講的種種法門都是為各位菩薩而說的,告訴各位菩薩從出生到成就,隨其所有信解大乘都是由兩點產生的,一是不散亂心,第二是正思法義所產生的。這就是這整句話修信大乘經典裡面的意思。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一切功德就是靠不散亂心、正思法義,這是白話的講法,修行上,不散亂心叫做修止,正思法義叫做修觀,修止得定,修觀成慧,所以大家不要把止觀和定、慧混為一談。

  所以最後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所以第一件事情,要住善所緣,要修行止,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而得到定,隨順是指定之前的戒。第二,善觀察善所緣起境做修觀,修觀的時候要證得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學習性空跟緣起之道而證得毘缽舍那()或其隨順,慧之前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乃至於還沒進入止觀之前部分的修所成慧,所以這裡的隨順主要是指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還有進入止觀之前的修所成慧。當然可以說定也是其中之一,乃至於戒也是其中之一,因為戒、定都是修觀之前的隨順,不過應該頂多講戒,還不至於講定,因為定、慧、止觀是相輔相成,修止修觀之間不是無關的,不會說定是慧的隨順,而會說戒是慧的隨順,或者說慧的隨順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乃至於修所成慧,這邊是有一點點差別的。

  所以這個解深密經,它就是佛對彌勒菩薩說,無論聲聞、無論菩薩、乃至於如來,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定、慧所得之果,便是修止、修觀所得之果,假如沒有真實的止觀,乃至於連它的隨順都沒有,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三乘的一切功德。大致上這邊文字的細節還有一些需要注意。這邊這樣講是因為我們修持的軌理是這樣安立的,既然現在下士道講完了,要修中士道,所以一樣要把修持軌理裡面最淺顯的內容總體收攝在這一段,這就是修中士道的修持軌理,在這一小段講完,所以宗大師是非常善巧。每一段,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都有修持軌理的內容,所以這一段講的是如何修中士道的內容。

 

*總結∼隨修一切功德皆須二法(止觀)

       修止得定、修觀成慧

 1.不散亂心

   →除善所緣、不向餘善

 2.正思惟法義

   →以觀慧、觀察思擇

  (戒是二法之隨順或前行)

 

*聽師父音檔此中若無真實止觀……次第必然是如此。

.廣論:p154 L3

.音檔:69A 0937 - 1753

.手抄:#9 p143 L L2-pP148 L4

駱班長:

這一段特別重要的是144 頁倒數第六行,他說我們平常看書總是這樣,趕快要找到那個問題的中心在哪裡?注意喔,很多人聽手抄稿也是這樣,說,這手抄稿就是這段,就是你一定要把這個中心在哪裡啊?你一定這個習慣要改掉,尤其是看經論,我看到同學常常對於手抄稿收攝的時候,就是說「這一段是哪幾行,哪幾行。」其實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可怕的,為什麼會這樣子講呢?因為師父在談一個話的時候,他是一段一段整體上慢慢起來的,所以談到手抄稿的時候,大家假如說這一段話的內容就是這幾句話的時候,其實絕大多數真正的重點你就沒看到,那師父接下來就說你看像造房子一樣,你要造一百層房子,每一層房子、每一個細節,那個基礎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像聽師父的手抄稿,他每一句話,一段一段的、都是很重要的,每一句每一個字,他是怎麼鋪陳出來的,比如果前面 144 頁前面的那一段難道不重要嗎?很重要啊! 144 頁前面那一段就是講說,這一段講到的就是修習軌理,那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段修習軌理,他每一次都會提醒、每一次都會提醒,為什麼要這樣子講呢?因為我們在談修行的時候,老是在抓重點,抓重點不是不對,而是說這個重點只有佛陀能夠抓住,也就是說只有師父能夠以教授教誡讓我們看到重點,而師父講的每一句話就是教授教誡,所以那已經是重點的重點,你從師父的教授教誡裡面抓重點,這一句話其實是很危險的;換句話說,師父的話已經很精要了,你每一句、每一個字,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慢慢去爬,而絕對不是說:「這一段我已經聽過好幾遍了,我劃了黑體字,或是有劃的,我下一次就看一遍,而其他的就不用看了。」那像這樣子準備功課的話,是非常非常危險的。那麼在後面在談到有幾個字,我們來看到145 頁的第七行,談到了一個起伏很大,他說開頭的時候,哇,起伏很大,然後你曉得了,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它必然的調成這樣子,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的,他是說我們的心,其實就是需要從這種戒的方式,慢慢、慢慢調伏,有沒有覺得,戒叫做調伏,乃至於整個修習佛法都叫做調伏。什麼叫做調伏呢?就這句話,就是我們的心本來的時候,就是我們的雜染現行當修到正法的時候,剛開始是很不相應的,就是有時候覺得還好,有時候覺得差太大了,就是起伏非常地大,可是你在不斷地浸潤這種佛法的時候就會這樣慢慢、慢慢、慢慢、慢慢這樣子調,所以是絕對急不來的,所以這件事情就談到慢慢、慢慢、慢慢、慢慢你看講了多少的慢慢,這才叫做真實的進步,真實的進步是必然是如此的,是絕對急不來的,所以你要去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壞,壞的時候就想到好,好的時候就想到壞,然後讓自己在高低之下慢慢、慢慢的調整,不過像法師永遠都說,在做總結的時候,先看好的,因為我們的同學往往求好心切,專看壞的,那會打擊自己的信心,所以先看好的、然後再看壞的,這樣比較有心慢慢修上去,所以我們先把這一段的這些的內容收攝一下。

 

*繼續聽師父音檔此中若無真實止觀……次第必然是如此。

駱班長:

這邊談到朋友的幫助,我們常常要跟同學之間多去討論,師父就是藉著跟同學之間的討論,就談到同學自己的心相,有的人說他在讀書鬆弛的時候,聽個音樂放鬆心情,師父就說這樣也很好啊,那他自己也覺得說我絕對沒有耽著在音樂上面。師父就舉了廣告,那這邊末學體會到一點,你們各位去體會一下,在我的印象裡頭,我每次看棒球的時候,尤其少棒的時候,都會想到綠油精,你看我到現在 60 歲了,我還是會唱綠油精,這個很妙,這個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生命中有兩個東西他一直跟著我們,第一個叫做我最喜歡的東西,第二個我們最討厭的東西,各位、很妙喔,就是最喜歡的跟最討厭的在我們生命裡頭都跟我們很有緣,換句話說,會一直跟著我的,可是有一件事情大家不太理解的是,那照理講,我討厭他、我不會買那個東西啊!那你弄錯了,你討厭的那個東西是它插入你所想看的節目,你不是討厭那個東西,所以你是討厭它插在那裡,可是那個音樂、那個影像卻順著這種印象深刻的念頭裡面,把它種下種子了,所以到時候你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本身對這個東西是沒有討厭的,為什麼?你討厭的是他在不適當的時候出來,而不是討厭那個東西。這就是廣告產生的效益為什麼那麼好,比如說你看廣告的時候,你看到一個很漂亮的車子,全家人很快樂、很幸福的生活,你雖然本身對於這個東西擋住、廣告這麼多時間,覺得很討厭,可是你是討厭它插在那裡,可是那個影像、那個全家幸福融融的現象,卻是映在我們腦海裡了,那個叫做種子。有關種子,大家一定要注意,這邊師父就特別談到種子,種子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發芽,像很多人去傷害別人的時候,他就跟相關的人隨便講一句,他就說某某某很好啊,可是有時候他很固執。他這個固執兩個字就把那個人的形象插入了染汙的緣份,所以很多的時候,他的主管在選擇一件事情的時候,對這個人的印象就是他很固執,其他都不記得,竟然這個人的種子擺到裡面,就形成了他最重要的概念,那有些的 head hunter 他常常去找很多的人,就是說,我只是遞個名片,我這裡有很好的機會,很好的機會,你現在工作也很好,沒關係你就留著,這件事情你記得,你未來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找到我,我一定找到比你現在工作增長 30% 乃至於 50% 薪水的機會,我就有這個能力,以你這個才能,在這裡委屈了。他這個「委屈了」這三個字就是種子,那麼這個念頭在你的骨子裡頭,你不知不覺的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時候,永遠會記得我委屈了、我委屈了,本來不會這麼多不平的,慢慢慢慢,你對於原來的公司就產生了不平之感,那這時候慢慢慢慢,你做事情的時候,很多念頭跟態度都會跟老闆有所違逆,那久而久之你也會順理成章地離開這家公司,而打了 head hunter 的電話,這叫做種子。在佛法裡面談到這個種子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生命所有的結緣,乃至於最後的結果,都跟種子有關,當然世間很多的事情,所謂的因地中種下去,談的就是種子,所以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告訴我們要結善種子,要結這個善因,絕對不要把染汙的因、染汙的種子種下去,以後他就是所謂眾苦之源,我們在談中士道,主要就是在談種子怎麼避免惡因、惡緣。

 

*QA &分享--

如燕師姐∼請班長再收攝說明有關四聖諦修行次第的圖表。

請參照<複習上週課程內容--四聖諦的修行次第>

駱班長補充說明:

 

秀麗師姐課程中提到「未修中間,善、不善、無記,都不應該散亂。」請問無記時,如何觀察自己的散亂心?無記是否為無觀察識?如何知道此時在散亂?無記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現行?請益班長。

 

駱班長:

談到未修中間的時候,一定要守住正念。守住正念才能夠觀察善、不善、乃至無記。無記就是沒有苦受、樂受,有2種狀態∼一種叫有覆無記(有煩惱)、一種叫無覆無記(無煩惱)。眾生因為無明所攝,大部分的無記在有煩惱的狀態,有煩惱的狀態,你只要稍微覺察,就會發現大部分人走路時應該是無記,但幾乎每個人都臭著臉、很少能夠維持笑臉,這代表其實他心中有煩惱卻不自知。看到此,我是否能心存善念、保持微笑,布施笑臉給人?當你願意布施給別人笑臉和善念時,就進入一種善的狀態,就能避免有覆無記。換句話說,凡夫因為煩惱相,想要維持無覆無記非常困難。只要是無記,幾乎都是有覆無記。這時,只有起善念能夠遮除。

 

片連結:

 

 

讚頌:靈鳳箜篌曲

https://photos.app.goo.gl/wAwS1ZHHov6x3B9A7

 

 

影片: 停止複製痛苦,我們都好不容易長大了

https://youtu.be/3jgH2U55L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