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下面說明共通的學處,分成六項:
(一)
隨時憶念三寶功德之差別,而數數皈依:依照前面所說,應經常思惟內、外道的差別,三寶相互間的差別、及其各自的功德。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二)
隨時憶念三寶恩德而勤修供養,在每次飲食之前,當先行供養:如《三摩地王經》中說:「今生得以受用飲食,都是來自於佛的恩德,愚癡凡夫卻不知要報答佛恩。」這裡是以獲得飲食為譬喻。我們應當了知自身所有的一切善樂,都是三寶的恩賜,因此應以報佛恩德的意樂而勤修供養。此事又分兩方面來說,一
是供養事相本身,也就是我們的行為;二是供養時的意樂。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共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供養的事相可分十種:前三種,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俱現前不現前的供養。供養的對象有二:供養身和供養塔。供養身,是指佛陀住世時,親自供養佛陀色身。供養塔,是指佛陀涅槃後,對著佛塔、佛寺做現前供養。
1、 現前供養:即親自在前面兩種供養對象─佛及佛塔之前供養。
2、 不現前供養:是指並非親自在佛及佛塔前供養,而是藉由觀想的方式,普遍緣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佛塔而行供養。又如佛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建造一座或多座佛像及塔寺來做供養,這就是非現前供養。
3、 俱現前不現前的供養:既是現前供養,也是非現前供養的供養。是指供養的時候,我們以意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性去做觀想供養,所以眼前供養的佛和塔寺,就等於供養三世一切諸佛,及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塔一般。這種供養含攝了現前供養與不現前供養,稱為俱現前不現前的供養。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論典中說:第一種現前供養可獲得廣大的福報;第二種不現前供養又比第一種獲得的福報更大;而第三種俱現前不現前供養的福報,比前二種可獲得的福報都更超勝,是最大福報。對一尊佛或佛像修供養時,應當憶念其法性無差別的道理。在法性相同當中,供養一尊佛等於供養一切佛;因此供養之前,應先作意觀想遍及法界諸佛及佛塔,這是極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