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2.10.18 課程預習

全廣 II  85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85/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1018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1018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1018/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卯三、忍之差別

                 卯四、修忍時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寅四、精進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午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分二:一、破除不忍障譽等三;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

未一、破除不忍障譽等三

初中分三: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二、思惟有過失之理;三、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申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若他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2.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

以下從破除不忍障譽等三、破除不忍作毀等三,分別說明:

(1)破除不能忍受他人障礙我得到稱讚、名譽、利敬等而生瞋恚時,應有的思惟

1思惟稱讚、名譽、利敬等沒有功德的道理

他人的讚美和稱譽,既不會讓我們今生延壽、除病,也不會讓後世獲得福德等二種利益,可以說沒有一點好處。如果因失去讚譽而耿耿於懷的話,那就像孩童去海邊用沙堆砌的沙屋,當毫無實際功用的沙屋倒塌時,愚昧的孩童會因此哭泣;而我現在悶悶不樂的心境豈非和那個愚童沒有什麼差別啊!因此,應當呵責自己,不該貪圖這些毫無意義的讚譽。

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如《入行論》說:「受人稱讚與奉承,既不能轉變成福德、長壽、增長力氣和健康無病的因,也不能使我身心安樂;我若還懂得一點明辨利害得失,就該知道這些虛名和讚美對自己一點用也沒有。」又說:「孩童看到沙堆起來的遊戲屋倒塌而傷心哭泣,我若因失去虛幻的讚美而憂傷,豈不是和愚童一樣幼稚無知?」

思惟有過失之理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2思惟稱讚、名譽、利敬的過患

讚譽等,非但對我沒什麼利益,反而會令心散亂在無意義的事情上,破壞出離心、嫉妒其他有德者,因而退失種種善事。如此思惟讚譽等的過患之後,對它們的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如《入行論》說:「讚美和稱譽會使人散亂,損壞對三界的出離心,嫉妒有德者,甚至能破壞一切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

申三、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3對破除不忍障譽等應當感到歡喜

像這樣使我退失稱譽和利養,反而是把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為什麼?因為斬斷了我對名利的貪著與繫縛,遮止我趣入痛苦之門,等同於獲得佛陀的加持。如此思惟之後,應當至心滅除瞋恚心,而且對退失讚譽感到歡喜。如《入行論》說,「如果現在有人中傷我、毀謗我,破壞我的名譽,那麼他豈不是正在努力地救護我,阻擋我墮入惡趣?我想追求解脫,原本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縛,現在有人來幫我解除名利的羈絆,我為什麼反來瞋恨他?如果我貪著利敬,遲早得墮入大苦,現在他來助我去除貪念,就像佛陀來加被,把惡趣之門關上,不放我墮落受苦,我為什麼反而來怪罪他?」

未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

(2) 破除不能忍受他人毀謗、粗語、惡名等而生瞋恚時,應有的思惟

1思惟毀謗等無法傷害

心不是色法,沒有實體形相,不可能被他人傷害到;若說是透過身體,間接導致心靈受創,但是身體受到傷害,不代表心也會受到傷害,何況毀謗也不會真正傷到身體。既然身、心都沒有受到傷害,就不必對毀謗等生起憂惱;如此思惟之後,應該能滅除憂惱;既然沒有憂惱,瞋恚心也就生不起來了。

P295LL1〜P296LL1亦如論云喜無退故。

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

就像《入行論》中說,「心念是沒有形、色的東西,既然它沒有形色,誰也不能去傷害它。如果我們耽著於這個身體,那麼傷了這個身體,倒是會產生痛苦的。但現在不是這樣,別人以輕視、毀謗、粗語、或惡名來相向,對身體(或者身體的任何部位)是不會造成傷害的,既然身體沒有受傷,心啊!你又何須生瞋?」

霞惹瓦云,「若於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

祖師霞惹瓦說:「如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師兄弟三人,不管別人說他們甚麼,罵也好、讚也好,他們三個人就像土石一樣,動都不動,所以他們經常能安樂自在。後來的人耳根薄弱,只聽到一點點風吹草動,心裡就被它所轉,因此得不到安樂。」譬如有人向噶當派的馨敦大師告狀,說旁人在背後怎麼怎麼說他,馨敦大師則回答:「人們在暗地裡連國王都敢訶罵,何況是我?而你來告訴我這些,就是犯了離間語,應當去懺悔。」曾有人跟慧金剛瑜伽師說,「別人批評我們也會在背後打小報告。」慧金剛瑜伽師回答說:「世間人就是這樣,難免會說長道短,不然他們要做什麼?」接著瑜伽師會告誡來者,「趕快去懺悔,盡速斷除離間語。」

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

或者有人認為:由於某人毀謗等,而導致自己受人排擠,所以應該生氣。假定別人因誤信讒言而對我不喜,因此對我造成損害,那生氣還有理由;可是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的損害,所以實在不必為此事而生瞋心。如說:「他人喜不喜歡我,對我的今生或後世有什麼損害?既然沒有損害,我又何必為此悶悶不樂?」


 

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

或者又想:他不喜歡我,雖然沒有損害到我,卻因為他的誹謗,以後會障礙我從別人那邊得到恭敬利養,所以對那些毀訾、毀謗及散播謠言的人應該有理由瞋恨。但這樣想也不對。利養恭敬最多只能今生受用,然而瞋恚的惡業卻會隨著業力輾轉到來世。因此,就算自己失去利養而窮困喪命,較之於眼前得到利養,卻是發了瞋心、以邪命而活,即使能活得久一點,但二者相較起來,前者遠遠來得超勝。

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

因為就算獲得利養、也活得較為長久,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那麼生前受用安樂一百年或者受用安樂只有一年,又有什麼差別?結果是一樣的,都只剩下回憶而已。在憶念當中,一百年跟一天、乃至一剎那是沒有差別、也沒有苦樂之分的。

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

就像在夢裡享受百年安樂,與享受片刻安樂,在夢醒之後,二者完全沒有樂與不樂的差別一樣。依此思惟,如能破除貪著利養恭敬,則對他人毀訾、破壞名譽等,就不會憂悒了。既然不貪圖他人稱揚自己的德行,所以不管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自心只管安住在法上求增長,則法喜心就不會退。

P296LL1〜P297LL1亦如論云受獄卒煎。」

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如《入行論》說:「毀謗會障礙我得到利養,我因而對謗者發起瞋心。但利養只能用在今生,瞋惡卻會遺毒萬世。我寧可現在缺乏利養而死,也不願以增長邪命而長活。因為縱使活到百歲,終究難逃死苦。就像夢裡不管享盡百年快樂,或僅只受用片刻歡餉,等到夢醒,驀然回首,誰也追不回夢中的快樂景象。我們的壽命或短或長,一如夢裡樂事,到了臨終時分,大家都一樣,只能空留回憶。所以,現在即使我能得到豐厚利養,長久安享富貴榮華,等到最後走的時候,仍然像遭遇盜匪洗劫,還是空手赤身獨自隨業漂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