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2.11.15 課程預習

全廣 II  88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88/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1115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1115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1115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21115/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學習布施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卯三、忍之差別

                   辰一、耐怨害忍

                   辰二、安受苦忍

                     巳一、必須安受苦之理

                     巳二、引發此之方便

                       午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

                       午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未一、思惟苦之功德

                         未二、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

                     巳三、處門廣釋 

                   辰三、思擇法忍

                 卯四、修忍時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寅四、精進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者,如有一人是應殺犯,若截手指能免殺罪發大歡喜,如是若由人間小苦,總能脫離無邊生死,別能永斷那洛迦等惡趣眾苦,極為善哉。若能善思現前久遠二苦差別,則於難行能生心力全無所畏。如云,「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

2思惟忍小苦能消除無量大苦的殊勝利益

譬如有個死刑犯,現在只要斷根手指就能免其死罪,必定會喜不自勝。同樣的,若在世間受點修道的小苦,就能脫離無邊生死大苦,特別是能永斷墮地獄等惡趣之苦,那真是再好不過。應該善巧地思惟眼前與長遠苦受的差別,那麼面對現前的難行苦行,就能生起大無畏心了。《入行論》說:「本來要被殺的死刑犯,現在只要削掉他一隻手代替死刑,對他來說豈不是佔便宜的好事?同樣的,我們現在只要受一點人間的修行小苦,就能徹底解決輪迴的大苦,對我們而言,那豈不是一件佔盡便宜的天大好事?」

未三、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如云,「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 

(3) 思惟從小處漸次修習,就不會感到困難

如《入行論》說:「久久練習卻不成功,這種事情絕對沒有;所以先從忍受小苦修起,只要習慣了,到後來大苦也能忍得下。」修習忍辱,如果能披起安忍苦的意樂鎧甲,從掺雜小苦而漸次修習,則安忍痛苦之力就會慢慢增強。

P301LL1〜P303L2《集學論》悉當忍受。

《集學論》亦云,「此中若修小苦為先,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於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於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

《集學論》也說:「 先修忍受小苦,久而久之就能忍受大苦與極大苦。就像顛倒中的有情,無始以來即不斷串習執苦為樂,不自覺地忍受著輪迴眾苦;如果像這樣把一切苦受都當成安樂,慢慢串習,久了也就能真正安住在樂想,而習以為常地忍受修行之苦。」

又生此想,復如《猛利請問經》云,「應當捨離,如樹棉心。」《華嚴》亦云,「童女,汝為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當痛苦出現時,要生起像《猛利請問經》所說的:「應當捨棄像樹棉一般軟弱無力的心性。」《華嚴經》也說:「 童女!為了摧伏一切煩惱,應當發起難行之忍辱心。」這說明串習忍辱必須要有極堅穩的心力,心力薄弱不可能成辦。

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云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

倘若能先啟發堅強的心志,那麼所有大苦漸漸都會成為修行的助伴;就像勇士在戰場上看到自己流血,不但不怯弱,反而更加勇猛。另有一種狀態,過去未曾聽聞過某種教法,現在一聽到要去行持,就會推托、自輕,認為自己做不到,這種人儘管痛苦極其輕微,也會成為他退道的因緣;就像懦夫光是看到別人流血,就雙腿發軟。

如云,「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如說:「譬如有些人看到自己流血,反而更增堅強勇悍;也有些人只看到他人流血,就驚慌害怕、甚至癱軟倒地。這完全就是心性堅固與怯弱的差別所致。」

巳三、處門廣釋

處門廣釋者。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為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此等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鬱,當忍由此所生眾苦。

() 廣釋修忍之項目

既已知道為何要安忍,接著說明修忍的內容,亦即詳說修行要忍受哪些苦?    下面舉出八個會產生痛苦的根本處,均當對之修學安忍。

1. 依止處:指身命所依處之資財受用所生諸苦。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醫藥等日用資身物品,也是增長梵行必須受用的所依物。如果得到的所依物粗劣、微少,或者碰到施主態度不恭敬、或者故意留難的情形,不要憂惱,應該忍耐由此所產生的眾苦。

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眾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

2.         世法處:指世間軌則自然產生的痛苦。 即衰、毀、譏、苦、壞、盡、老、病、死等九種世間法,不論它們一起或個別出現所引生的苦受,應當好好思擇而安忍之。

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三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

3.         威儀處:指維持威儀所生諸苦。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其中第一、第三的行跟坐,必須不分晝夜,從各種習性障礙中淨修其心,由此所生的眾苦,全都應該安忍;除中夜之外,不能非時躺靠床榻或坐在草墊上休息。

攝法處者,供事三寶,供事尊長諮受諸法,既諮受已為他廣說,大音讚誦,獨處空閒無倒思惟,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為七攝法,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4.         攝法處:指學法所生諸苦,又可分為以下七種情況:

( 1)供養承事三寶; (2)恭敬供事尊長阿闍黎; (3)請求師長教授及領受正法; (4)受習學處,為人廣說; (5)大聲讀誦經典; (6)空閒獨自靜修時,心不顛倒、思惟法意;(7) 根據義理,如理作意與正法相應,專心修止修觀。以上需辛勤成辦的七種攝法處所生之苦,皆為修行時所應安忍者。

P303L2〜P304L1乞活處者或應如是。

乞活處者,剃鬚髮等誓受毀形,受持裁染壞色之衣,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餘法。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捨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眾苦應當忍受。

5.         乞活處:指生活方式所引生的眾苦,也有七種情況:

(1)       捨離世間身相外貌,剃除鬚髮、受持毀形等;(2)穿著裁染的壞色衣;(3)捨棄世間一切行住等俗務,而安住於修習正法;(4) 捨棄世間生財事業,如務農、經商等,過著托缽乞食、依他續命的生活;(5)斷除自行積集資財、受用,盡壽從他人處求取衣物、飲食等;(6) 斷除貪等不淨行,盡壽遮止追求世間快樂的欲望;(7) 盡壽捨離人間嬉戲、歌舞等歡愉,並遠離與親眷、友伴等享樂的機會。由這種少欲知足的七乞生活中所生之眾苦,都應當忍耐。

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6.         勤劬處:指精勤修行所生諸苦。 由於勤修善品,即使身心疲憊,遇到種種不如意的情況,仍須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應當忍耐由此產生的眾苦。

利有情處者,謂十一事,從此生苦皆應忍受。

7.         利益有情處:指為利有情所生諸苦。例如菩薩有救護怖畏、宣說法要等十一件饒益有情之事,而由此所生的眾苦,都應當忍耐。

現所作處者,謂出家者,便有營為衣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

8.         現所作處:指成辦事業所生諸苦。 出家人有營辦法衣、缽皿等類的事情;在家人也有各種無罪性的士、農、工、商等維生工作;而由從事這些事業所生的眾苦,都應該忍耐。

如是八處所生眾苦,隨何苦起,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令意全無不喜而轉。

以上八種生苦處,皆須數數修習安受苦忍。在修行時,不論生起哪一種苦,都應個別、如法地努力修持,不要因此而廢棄了正趣菩提;如果已經趣入的,就繼續向上,千萬不要讓上述的種種因緣成為修行之障礙,乃至於退轉;必須先安立好忍辱的意樂,然後持續精進地串習,無論遭遇任何苦受,自己相續中連一點點不喜心都生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