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3.01.31 課程預習

全廣 II  95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95/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30131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30131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30131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30131/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布施度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寅四、精進度

        寅五、靜慮度

          卯一、靜慮自性

          卯二、修彼方便

          卯三、靜慮差別

          卯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寅六、般若度

          卯一、慧之自性

          卯二、生慧方便

          卯三、慧之差別

            辰一、通達勝義慧

            辰二、通達世俗慧

            辰三、通達饒益有情慧

          卯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寅一、四攝自性

        寅二、立四之理由

        寅三、四攝之作業

        寅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寅五、略為解說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321LL2P322LL1住所緣境諸三摩地。

寅五、靜慮度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一、靜慮自性;二、修彼方便;三、靜慮差別;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卯一、靜慮自性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第一、靜慮自性 (定義、本質)

靜慮,就是心安住在任一善所緣境,保持不散亂、專一的境界。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菩薩行者應以聞思菩薩藏 (經典)為前行基礎,然後就世間與出世間所有善法能隨一修持心一境性,不顛倒散亂,安住在奢摩他的止品,或毘缽舍那的觀品,或安住在止觀雙運的二品,這就是菩薩靜慮的自性。」《入行論》說:「策發精進之後,應當繼續修習靜慮。」

卯二、修彼方便

第二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第二、趣入修習之方便

在身心中生起想要趣入修習靜慮之方法,一樣是從思惟修學靜慮之勝利,與不修之過患開始,此將於後面學習奢摩他時再詳細解說。

卯三、靜慮差別

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第三、靜慮之差別

靜慮之差別,如前所引《菩薩地》之說明,從靜慮的自性來說,可分為世間的靜慮與出世間的靜慮。以其品類而言,可分為止品、觀品、及止觀雙運品三種。以其作用而言,可分為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及饒益有情靜慮三種。一、身心現法樂住靜慮,是指透由修學靜慮,今生便能證得身心輕安三摩地;二、引發功德靜慮,是指由修習靜慮能成辦五神通、八解脫、十遍處及八勝處等眾多功德,而這部分是共聲聞乘 (共大小乘) 的;三、饒益有情靜慮,是指透由修學靜慮,進而成辦十一種饒益有情之事業。

卯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第四、正修靜慮時該怎麼做?

修學任何一種善三摩地時,都應具足六種殊勝與六種波羅蜜多而修。譬如具足布施的靜慮,就是自己安住於靜慮,同時亦以菩提心引導他人安住於靜慮,此即是「靜慮施」;其餘五度可以類推,如前所說。

卯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第五、此等攝義 (總結)

總的來說,修學者應當隨時憶念發菩提心才是修諸善行之所依;此處即指所有定的修學都要以菩提心作為根本,而勤加串習。為了安立一切有情進入無漏靜慮 (出世間靜慮) 的境界,當隨分隨力地發起菩提心勵力修學靜慮,乃至能堅固、增長之後,要以大地菩薩所行之種種靜慮,作為所願境而去努力。雖然現世還未能生起圓滿的靜慮,也要鍥而不捨、時時精進,依照自己的能力,儘量學習心一境性各種三摩地。

P322LL1P324L1若不爾者更為希有。

若不爾者,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眼前就墮在罪染當中,來世也難有機會再修菩薩的等持學處。如果能夠精勤修學的話,不但現在的心就少散亂,而且修善的力量會越來越強盛,來生也能像《妙臂請問經》所說,具足身心喜樂輕安,自然很容易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關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候再詳細說明,這裡暫且不提。

寅六、般若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一、慧之自性;二、生慧方便;三、慧之差別;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卯一、慧之自性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第一、智慧之自性 (定義、本質)

所謂智慧,就是對於一切事物,能觀察辨別其如理非理,作出善巧的揀擇,即為智慧體性;此處是說菩薩須要精通的五明學處等世間智慧。如《菩薩地》說:「善巧理解、揀擇『能悟入慧』及『已悟入慧』,並通達世間五明學處:1.內明,2.因明,3.醫方明,4.聲明,5.工巧明;即稱為菩薩智慧的自性。」能悟入慧,是指尚未證得初地以前凡夫的智慧 (此階段屬聞思相應之慧,尚未真正見到一切法之實相);已悟入慧,是指已證得初地後聖者的智慧 (指已得實際之修證,徹底見到一切法的實相,包括真俗二諦)。

卯二、生慧方便

第二生慧方便。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今當略說所餘德失先說功德。

第二、生起智慧的方法

如何能夠生起智慧呢?如同前五度一樣,應當先思惟生起智慧之功德以及未生之過患。有關具備通達無我空性智慧的殊勝功德,以及不具備的過失,在後面宣講毘缽舍那時會詳細說明。現在先簡略說明智慧的其他功德與過患,下面先說功德。 

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龍猛菩薩云,「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為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一、具足智慧之功德:

智慧,是現世乃至後世所有一切功德的根本。如龍猛菩薩說:「智慧是現見與不現見功德等一切功德的根本。為了成辦現前與後世此二種利益,應該在智慧上好好的努力攝取受持,乃至生生致力於追求與學習般若;因為般若智慧,是獲得人天果報與究竟解脫的根本,所以求解脫者應該先恭敬受持大般若佛母 (佛果就是從般若出生的)。」

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於餘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寶嵌飾,更為希有。

智慧有如布施等五度的眼睛。如《般若攝頌》說:「如果有智慧的攝持,其餘五度就如同得到了眼睛,而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之名;好比一幅人像畫,如果沒有畫上眼睛,這張畫不算完成;一旦畫上眼睛,這幅畫應有的價值就顯出來了。」其餘五度的功德都需要智慧的攝持,就像上好黃金打造的莊嚴飾品雖然殊妙無比,如果再鑲嵌帝青等寶石,一定更加光彩奪目。同樣的,從布施到靜慮這五種功德,就像上好的黃金飾品,若再具備能夠揀擇正理的智慧做為嚴飾,那就更顯稀有珍貴。

P324L1P324LL1由此能令慧臣之力。

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猶如意識,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為進止。如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諸金莊嚴,嵌寶尤光顯。慧於彼彼義,增廣功德力,如根於自境,由意顯其力。」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為主,若有慧主,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慳等過失。次乃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如云,「信等根中慧為主,如餘根中須意識,有此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斷煩惱。」

智慧,能令布施等五度成就清淨無漏的圓滿功德,而成為解脫之因,就好像意識在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認識對境,而能清楚地分辨功德過失,懂得如理進退取捨一樣。如馬鳴菩薩在《攝波羅蜜多論》所說:「布施等五度的功德,若有殊妙的慧力攝持,就像種種莊嚴的金飾鑲嵌上寶石後,更加璀燦耀眼。智慧對於布施等五度的意義在於能除其過失,增廣其功德;就像五根接觸到五境,要靠意識才能顯示作用一樣,有智慧才能顯現出其餘五度的力量。」同樣的情形,在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當中,也是以智慧為主。由於有智慧之攝持,才能善知布施、淨信等功德 (等字指六度的前五度及五根的前四根),以及慳貪、不信等過失;若再進一步如理行持,才能善巧淨化煩惱與增長功德之種種修行方便。如說:「信等五根以智慧為主,就像眼耳鼻舌身等五身根須得仰賴意識觀察對境一樣;唯有具備能抉擇功過得失的智慧,才能善巧地斷除一切煩惱。」

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又由慧故,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為利他故,修學尸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眾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為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

又菩薩能善巧地行持布施等五度亦有賴智慧。譬如菩薩將自身肉布施給乞者,如同從藥樹上截枝取藥,完全不會被我慢及怯弱等分別心所動,此皆由於菩薩具現證無我空性慧之緣故。又由智慧攝持之故,菩薩能觀見凡夫墮三有與小乘入寂滅之所有衰損,為了利益有情而守護戒律,特別能持戒清淨。又菩薩由智慧攝持,能了達忍辱之功德與不忍之過失,調伏自心,安受苦忍,而不受眾生邪行及眾苦之侵擾,令忍堅固。又菩薩 由智慧攝持而善知應精進之事,積極修習學處,使得修道進展迅速。又菩薩能安住在真實義之靜慮,而得最勝之喜樂(定),也是由依止正理之智慧而成辦。總之,想要有清淨圓滿的五度,皆須以智慧為所依。

如云,「菩薩開慧眼,雖施自身肉,如從藥樹取,無別無高下。」又云,「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敵莫能害,如調伏象王,堪多業差別,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又云,「諸已趣歧途,集過重罪染,惡人豈能成,靜慮妙喜樂。」

如《攝波羅蜜多論》說:「當菩薩開啟智慧眼後,即使將自己身肉布施出去,就像從藥樹上取藥一樣毫無痛苦,既無我愛執及我所愛執的分別,也無唯我能施的高慢與我不能的怯弱。」又說:「菩薩以智慧眼,觀見眾生困在三有牢獄中,遭受眾苦逼惱,因此誓願普救眾生脫離苦海;菩薩持戒清淨不是為了自己解脫,當然更不是為了貪圖三有盛事。」又說:「具慧菩薩能通達忍辱之功德,避免煩惱敵之種種傷害;就像已經調伏的大象王,堪能負載重物、成辦種種事業。精進若無智慧之引導,因為不知入道之正確方法,雖一味忍受勤苦,最終仍將墮入無邊眾苦之中;而具有智慧攝持的精進,才能成就大利。」又說:「修定卻不累積智慧功德,終將誤入歧途,造作種種罪過,這種身心充滿罪惡、遭受無明覆蓋的人,怎麼可能成就禪定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