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3.07.11 課程預習

廣海明月 106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106/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30711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30711d2.php

廣海明月 第 398~444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398/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30711/159903.php

廣論科判

歸敬頌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丙二、藏中所作事理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復次,正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

另外,正遍知的佛陀,不是僅滅盡少分的過失,圆滿少分的功德;而是完全斷除了所有種類的過失,圆滿了所有種類的功德。能够成辦如此果位的大乘道,也是必須能滅除所有過失,發起所有功德,所以大乘道完整統攝了其他一切法乘所有的斷、證功德品類。

P10L1P11L1是故一切〜功德種類。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因此所有的佛語,全都統攝在成佛大乘道的各部支分之中。因為只要是佛陀的言教,其中無一不是宣說能去除過失、發起功德的方法;而這一切没有任何一項是大乘行者所不能成辦的。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假使有人提出:「如果是進入顯教波羅蜜多大乘的話,的確需要小乘法藏所説的眾多道;但是對於進入密宗金剛乘的行者而言,顯教波羅蜜多乘的眾多道則不是共通的道,因為對於是否將貪欲轉為道用(在波羅蜜多乘並沒有將貪欲取為道用,貪欲是要斷除的;而在密乘有著能將對五欲的貪欲心改變為修行之道,這是密法的特點。)等,道並不相順的緣故。」這種説法非常不合理。因為波羅蜜多道的體性,全都可以含攝在意樂―發菩提心,以及行持―修學六度兩方面,而這一切都是趣入金剛乘的行者也一定要學習修持的法門。如同《勝金剛頂》中説:「縱使為了活命的緣故,也不應該捨棄菩提心。」又說:「六度的行持,始終都不應棄捨。」在其他許多密咒教典當中,也都宣說這個內涵。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在趣入無上瑜伽部壇城(接受無上密灌頂時,若要進入壇城的話。壇城,指佛陀為主尊,有菩薩等眷屬圍繞的道場。)的許多時候,也都説到必須要受取共通與不共通兩種律儀(菩薩戒和密宗戒),而共通的律儀就是菩薩律儀。所謂受持律儀,就是受學三聚淨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菩薩學處。所以除了在發心之後依著發誓受學的學處而進行修學以外,在顯教波羅蜜多乘中,也沒有其他的道。另外,《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等密續中,在受阿彌陀部的三昧耶戒時,都這麼提到:「要一無遺漏地受持外乘(事部、行部)、密乘(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波羅蜜多乘,這三乘的正妙法。」上述內涵在受密宗戒的時候,都必須要發誓受持。所以受密乘律儀時,須要受學波羅蜜多乘,這是誓言。如果因為看到顯密之中有少許開遮不同的差別,便固執地認定一切顯密教法就像冷熱一般相違,這顯然是自己的智力極為粗淺。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如上所述,除了少数特殊的開遮之外,佛陀的言教都是非常相順的。所以像三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者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要進入其中更高的位階,就必须具備下下的乘與道的功德種類。

P11L1P12L1波羅密多〜獨唯佛故

波羅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所說的波羅蜜多道,就如同《般若經》中所説:「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共行的唯一道路,是此波羅蜜多道,而不是其他道」,好比是往趣成佛之道的主幹,所以不應該棄捨。金剛乘中也多次講到這點,所以波羅蜜多道是顯密二者共通之道。在這基礎上,如果再加上密咒的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生起和圆滿二種次第及其相關的法類,才能快速到達佛位;如果棄捨共道,是極大錯誤。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假如没有獲得這樣的領悟,對於毎一種法各别産生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解,就會毁謗其他的法。特别是對於上乘如果發起一種似是而非的信解,就會依序棄捨小乘法藏、顯教波羅蜜多乘;就算在密乘中,也會棄捨下三部等。那麼,就會造下與這様的惡行緊密相關、容易生起,並且異熟極其沉重的深厚謗法業障,相關的依據將在下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