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7/04/15~2017/04/16 (複習)

廣論頁/行  P21-LL3 ~ P21-LL2

廣論段落    應斷恐他高勝嫉妬...是我之安樂資具。

手抄頁/行  2 P138-L5 ~ P141-LL2

手抄段落    應斷恐他高勝嫉妬...還是這個欲。

音檔起訖    12B_1952~12B_2557

 2017  04月
 
 
 
 
 
 
 
 
 
 
 
 
 
 
 

 

【應斷恐他高勝嫉妬,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

不會說跟人家爭是非,啊,我對他錯,嫉妒別人,別人不對的話,嫉妒別人,這都沒有。世間上面常常有這個「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或者我們說:「自古文人相輕」,這是世間相。佛法不是,互相讚歎,道理就在這裡。你真正相應了,必然會,必然會的。否則我們不相應的話,我們也同樣地必然會嫉妒別人去,自己的高明,這個法就害了自己,害了自己。然後呢,同樣地還推延懈怠,哎呀,慢慢地來啊,懈怠,這種都不會,而且不斷地講也不會疲厭。還有呢,

【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這個都會避免,這個我們了解的,讚歎自己的,說別人的過失。

(p139) 【於法慳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這些都沒有,這都應該除掉它。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 (p140) 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

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p141) 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欸,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善法欲,還是這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