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7/09/17~2017/09/17 (複習)

廣論頁/行  P31-L6 ~ P31-L8

廣論段落   《八千頌》云...悉無厭患。

手抄頁/行  3 P41-LL5~ P43-LL5

手抄段落  《八千頌》云...根本何在?

音檔起訖    18A_0445~18A_0853

 2017  09月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 (p42)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p43) 【如船心者,】

像船。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個裡邊的根本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