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依靠善知識,應該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說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p54) 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的一切指導你的人,這是個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這個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得道理,要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聽他。如果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喔唷,道理講得比誰都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啊?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呀!都是害你呀!這個概念就在這裡。 那麼反過來呢,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這個善知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哎呀,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啊!」他在罵你,你就想:「啊,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啊!」那個經典上面告訴 (p55)我們太多這一類事情,而且有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的罵,所以把你很多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哎呀,這無比地對你的加持,無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以說信心增長,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也可以說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啊!但是我們不懂,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