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這裡面最後這個一偈,我把它解釋一下。那最後一偈說「能仁常起悲」,「能仁」 (p122) 就是佛,他恆常,他那個悲心是永遠在轉,沒有一剎那停止的,所以「終無」,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能沒有大悲;不但是我們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是。所以因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們,大悲的行相就是緣苦惱的眾生,所以只要有苦惱的眾生在一天,佛永遠安住在這個世間救我們,所以叫「住眾生意樂」。所以他雖然跟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當中,但是他沒有過失,他自己是徹底解決的,圓滿解決的,這是我們要了解。 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自然會反省,說原來是內支不具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更進一步說,你真正去求善知識的時候,你不會責備善知識的過;善知識之所以現種種過錯,是為了救我們。我們現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識,為什麼?就自己的看錯、看不見,只看見別人的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現在有人說:「欸,那這些人難道是善知識嗎?」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識,容或不是善知識,正因為現在有這個情況,讓你好好地從這個上面努力。然後呢,把看人家的過失,還過頭來看自己,你有了這個本事以後,然後佛在你眼前的話,你才有機會接近他。否則佛一來,你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過失,你造無邊的罪過,那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好走—墮落!你想到這裡的話,那個對方眾生的這種錯誤,你感激得不得了,你怎麼還會去責備人家去?所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去責備人家絕對不可能,反 (p123) 過來說,你責備人家,咳!你就根本沒有懂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說的「你錯了!」到這個地方為止,了解得很清楚,當你說「你錯了!」以後,修學佛法的人,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地錯了! 102頁,到現在為止,我們真正找到皈依,真正找到皈依,這個時候才了解到什麼叫皈依。你有了這個了解,然後你去皈依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假定你根據這個了解,這樣皈依而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話,那是一定能夠往生。否則的話,儘管你想:啊!皈依有多少功德,這個功德得不到;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那麼基本的原理呢,簡單已經說了一下。那麼下面就是說皈依的道理,這個分身語意三方面,身語意,還有下面最後一點—業功德。現在我們看102頁的第二段。 【◎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那麼,佛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所做的這個事情的功德,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佛,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情況之下,時間是絕沒有間斷,而做的方式是任運自然。對我們來說,我們總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地;而他這個自然到在任何情況 (p124) 下,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天生來的一樣,那麼這個時間又是從不間斷。所以以這兩種狀態,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們大家曉得,佛之所以成為佛,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緣一切,沒有一個遺漏,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好惡差別;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而且他利益的狀態是任運而且無間。那麼所以我們不能受化,所以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所以「此復由於所化之別」,那個就是因為所化度的—就是我們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個人的業障,個人的情見的不同,凡是能夠化度的,「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佛陀絕不會有一個遺漏地,都把這些能化的眾生化度,使他得到圓滿解決問題,圓滿遠離一切痛苦,這個佛決定是這樣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