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us, we should do as it says in the 《Cloud of Jewels
Sūtra》: 怎麼說呀? Study any of the vast offerings and acts of service in the sūtras
such as these.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With supreme wholehearted resolve, sincerely dedicate these
offerings and acts of service before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聽聞,如理地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地這個供養,而且供養的果報還回向,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那個就是供養這一點。 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的,這個我們業果當中,然後呢把這個後面的……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那個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 (p276) 然後呢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這個井裡面總出種種的寶物。 那麼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像我們相當於我們現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後呢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這個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跡象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叫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得長相圓滿,又長得絕頂聰明,非常歡喜。所以然後呢,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的話,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欸,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養了,生了一個女兒,他生了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那個寶天一樣的,而且也家裡邊有一個八尺的那個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了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這個女婿。結果碰上了,哎呀,一談居然還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啊,好高興啊!然後呢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於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然後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那麼佛就告訴他。 說那個因緣是在這個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候 (p277) 也是一樣,反正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嘛!那麼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得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麼有一天啊,她那個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哎呀!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得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那麼後來他想到這樣的話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那他太太看見了說:「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欸,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地找到,這凡是可以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欸,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啊,好歡喜喲!然後呢把那個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然後又跑得去把那個銅……他找到了一個瓶,把那個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然後呢拿了這個銅板,然後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這個鏡子,就跑得去供養。 那個時候佛正在那兒受齋,那個佛的,他們的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地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呢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啊,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一直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 (p278) 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一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一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夠如法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得清清楚楚欸!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太差啊!」我們今天應該高興說:「啊,現在了解了好高興啊!趕快努力呀!」所以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的罪過,都是造的罪過!然後呢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的話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東西都來了,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3. Establish other living beings in this practice by considering
them with compassion. This means that you should use all available means
to caringly establish other living beings in the practice of going for
refuge.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 (p279) 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