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05/27

廣論頁/行: P115LL4~P116L2

手抄頁/行: #7 冊 P37L1~P41L6

音檔起訖:   50A_0314~50A_1055

 2019  05月
 
 
 
 
 
 
 

 

6. Maintain your refuge and do not forsake the three jewels, even in jest or if it costs you your life. 
(p37) 【◎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真正皈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就是守護這個皈依,絕對不棄捨。皈依尚且如此,所以下面你皈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這個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啊,哎喲,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這個沒有基礎的話,不要說,啊,這個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Inevitably you will lose your body, life, and resources. But, if you forsake the three jewels for the sake of these, you will suffer continually throughout many lives.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的話,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哪怕那個身命,他真正皈依的人,哪怕身命可以捨掉,皈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身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皈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欸!很多人沒有皈依 (p38) 的人,他沒有長壽欸,這很明白嘛,到時候照樣地死。於是這樣的話,你不就冤枉了嗎?不是冤枉了嗎?所以假定說,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的話,太可惜啦,太可惜啦!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的話,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

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的時候,你能夠皈依的話,那麼這個苦惱卻是慢慢地怎麼辦?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真實皈依了,然後知道了正確地做,這個業障漸漸淨除了,於是這個苦漸漸遠離了。而這個都從皈依開始,皈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皈依了,那這算什麼皈依?

Thus, you should repeatedly vow that whatever happens you will not forsake your refuge—not even mouthing the words in jest.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地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一個立誓:啊!咬緊牙關—說這個誓是什麼?是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做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皈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Former teachers have said that there is a precept that you should practice going for refuge to the tathâgata of whichever direction you are going in. I have not seen a source for this.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呀,說其中我們皈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 (p39) 他下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幾樣東西。說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說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噢,通常說密教吧!說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生如來是南方啦,西方是阿彌陀如來啦等等,或者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說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未見根據,真正皈依,就是皈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I have presented the six general precepts in accordance with how they appear in Atisha's 《Commentary on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哦,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地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稱為、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源源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怎麼說,經是怎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噢,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的錯誤的地方。

(p40) 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嗯,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The first three of the special precepts are explained in the sūtras,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各別學處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

the other three in Vimalamitra's Six Aspects of Going for Refuge: An image, verse, or Discarded scrap of yellow cloth: Out of faith and belief, consider it to be the Teacher; Do not mistakenly deny anything he has said, Rather place it on the crown of your head; View pure and impure persons As though they were noble.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這個就是跟前面這個別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p. 116

With respect to the precepts drawn from the Compendium of Determinations,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the sayings of Ga-ma-pa state, "Neu-sur-ba did not teach these precepts of going for refuge], but he and I received them together from Gön-ba-wa." 
(p41)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就是這個就是說他的師承。喏,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這個他的,從內隖蘇跋,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溯到佛。

They appear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ransmitted from Gön-ba-wa through Lum-bawa (Lum-pa-ba).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瓏跋嚩道次第》中。】

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來源。那麼,上面就是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