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04/01 (複習)

廣論頁/行: P104LL2~P105L5

手抄頁/行: #6 冊 P163L1~P168L8
音檔起訖:   45B_1043~45B_1928

 2019  04月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

那麼這個三寶當中,這真正地、細細地說起來,彼此間有不同的特質,這個說一下。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正式平常說皈依的佛、法、僧,它彼此間有什麼不同呢?它的別相,細緻的內涵,那麼按照著這個〈攝分〉說一下,分六部分。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這個三寶差別、不同的地方,這個。就是說眼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個人,就是佛;所證的果,就是法;證了果以後,把這個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這個是三寶相—佛寶、法寶、僧寶,那是相的差別。

【業差別者,】

那麼它有什麼業用呢?做些什麼事情呢?

p164) 【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佛做些什麼事情?善巧地轉法輪,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佛。那麼法呢?是說我們所緣,緣了這個法以後,能夠斷除煩惱跟苦;煩惱斷了嘛,然後這個業就斷;惑、業斷了嘛,苦就斷,那這個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長」,如理去做,勇猛精進,增長白淨之業。

【信解差別者,】

第三個,這是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如何信、如何解呀!

p. 105

【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對於佛,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親近承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應該真正承事的。這一點注意!我們現在親近的是誰?承事的是誰?現在我們平常親近的,在家嘛這個家庭啦、朋友啦,這樣;然後呢出家了,三寶,當然應該三寶。那麼這個地方仔細檢查一下:我們做到了沒有呢?所以平常的時候注意,我們常常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佛,我們應該親近佛,應該承事佛。怎麼親近法?怎麼承事法?就是把你的心,一心想著 (p165) 他,一心想著他。

現在我們想著誰呀?不問、不檢查還迷哩糊嚕不知道,仔細檢查一下就很難說。以我來說,我的經驗,我們平常親近的,親近「我」,一天到晚承事「我」:喔唷!頭痛哦,趕快!找一點什麼藥吃一吃。啊,什麼營養大概不好,昨天晚上睡覺都睡不好……。一天到晚忙它這個東西,這樣。不是說不要,要的,我們要它幹什麼?用來修行,這一點要認識。因為要它修行,所以你對它起碼的給養是要的。所以這個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車子要它用的;欸,塗車的油要的,只是僅僅塗車的油啊,注意到!千萬不要被這部車子騙掉了。

我們真正應該親近供事的—佛,所以「承事」什麼?佛。然後呢,普通我們身口承事,比如說我們把那個常住啊、殿堂啊,處理得乾乾淨淨,弄得好;然後呢如法修行,身口意三業承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對法呢,「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們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證得。那麼,對於僧呢?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這個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團。別以為 (p166) 你一個人可以修得成功哦!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就你眼前極短的時候來說,是;將來真正修成當中也需要有一段時候,譬如說你專門學止的時候,奢摩他的時候,就要寂靜的地方,是,你需要。在整個修行當中,你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關起來修的。你自己沒有一個旁邊的人告訴你,你怎麼可能?然後呢我們生活當中共同—僧,有他種種的互相增上的很多好處在,這個以後慢慢地講。要想住在一塊兒,而要想那個的什麼?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勸勉,然後呢互相策勵,互相看對方,而這樣地互相,相輔相成。這點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僧團之所以有種種規矩,目的無非在這個地方,這個以後下面會詳細講。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團體特別重要,如果這一點把握不準的話,啊!那其他的都錯了,說修行,都恰恰相反,造了業。那麼,再下面: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前面是信解,了解了,然後呢下面是修行。修行的時候呢,對佛是「供養承事」,去供養佛、承事佛,這樣。然後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後,進一步怎麼跟它相應。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照著這個方法,慢慢、慢慢地行持,跟它相應。當跟正法相應 (p167) 的時候,那時候染污、無明就漸漸地淨化而遠離。然後呢你要修行的時候,必定要什麼?有共同的助伴、同伴,這個就是僧,所以共受財、共受法。「共受財」是資養這個色身,「共受法」是資養慧命;而我們所以能夠修行增長慧命,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要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有財,這個財就是世間之財。那麼由於這個世間之「財」,修行而增長這個「法」,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

【隨念差別者,】

那麼平常的時候,經常憶念什麼?

【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這個經常隨念,這個前面說過了。

【生福差別者,】

最後一點,你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福,有什麼不同?

【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

(p168) 是,對這個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補特伽羅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這個功德。那麼,雖然佛跟僧,都是「依補特伽羅」,都是依人,佛是一個人,說:

【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就是依補特伽羅。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

換句話說,佛只有一個;而「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僧必定是一個團,四人成眾,而

【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那麼,這個是知差別。那麼第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