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04/09

廣論頁/行: P107L7~P107L8

手抄頁/行: #6 冊 P200L3~P204L2

音檔起訖:   46B_1432~46B_2345

 2019  04月
 
 
 
 
 
 
 
 

 

The third proscriptive precept entails not agreeing with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in the three jewels as a refuge and who repudiate them.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所謂僧就是我們共住的人,他凡是不信三寶,然後呢他要毀謗三寶的,凡是這些,我們都不要再和他共住。昨天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後很理智的,結果說外道的話,他有種種的什麼不如法的地方。結果在皈依的時候,卻我們跟外道一樣,我們也是只皈依我們的大師,皈依我們的教法,然後皈依這個修行的僧寶,不可以再皈依別人,外道也是這個樣。那麼他們就說,那你比他強些什麼?大家想過沒有?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提這個問題,然後他因為如法地思惟,結果我相信他晚上得到了很大的歡喜,得到了很大的歡喜。你只要能夠肯這樣地如法地認真思惟觀察的話,它立刻有它相應的很多好處在,不曉得其他的同修有沒有認真地想過。

那麼今天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是,在形表上面看起來,是的,外道也是講:你皈依了我,不要再皈依別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麼我們佛法也是這個樣,從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從實質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層地觀察 (p201) 的話,那就有很不一樣的結果。

世間一般的人,一般的人通常我們大別為兩類:有一類人說這一種人比較理性比較強,理智一點;有一種人就是感情比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只重情的,哎呀!跟你好,就好得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別不出是好是壞,反正跟你好嘛,總歸跟著你來,就這樣。這兩類人,有一個絕大的不一樣。屬於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經過了理智的抉擇,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後這樣去走。那麼屬於感情型的人他不是,今天歡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歡喜,明天就跟你翻臉,就這樣。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這種狀態當中,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世間都可以體會得到的。

當這個感情很好的時候,噢喲,你跟他兩個人,他覺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們常見那個青年的男女當中,就有這種狀態,哎呀!海誓山盟,好像什麼都拆不開的樣子,明天不高興的時候,大家打得個天翻地覆,這種狀態,所以這種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經過理智抉擇了以後,嚴正地抉擇採取這件事情的話,那這個,是,確定是如此,確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間來說,它也可以分兩類,可以分兩類,你同樣地說就是這樣,但是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是透過理智抉擇的,這的的確確如理如法正確的。所以正規地來說,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來,你只要找對了正確的,當然這個是正 (p202) 確的,唯有這一條路正確的,最後一定照正確的路上去走。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之內,要想找一個正確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樣的理由,你為了……見到世間的苦,要想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所以你要找真實的皈投之處。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可能有兩種作法:一種就是感情的,碰到什麼,就碰到什麼了就沾上去,那個時候不一定保險。儘管說的時候哎呀好得很,但是不一定保險;另外一個呢,不是。經過你理智地抉擇,的的確確如理如法地,說這條路是能夠幫你解決,而唯有這條路,請問:你還能變嗎?如果你一變,你就整個地你的目標就失去。這兩個當中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

而且這兩個的量則,不是拿宗教的標準去衡量,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說起來,對不起,那你以佛法來說,我可不信你這一套,你說自己的好,平常我們賣瓜的說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沒有用。現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間共同的量則,你承認不承認這個道理?承認。承認的話那我現在跟你比比看,我這個抉擇是這樣的,你呢?他兩個一比,對不起,兩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不了解?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

(p203) 所以我們在佛教當中,你真正進入去以後,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別的宗教進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信是能入之門,這個信是能入之門,是共同的。而信了以後,然後你進去的時候,你一定要理智地抉擇,所以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後來,尤其是禪宗,他說了一個真精彩的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訴你要信,後面要叫你疑,這個好像矛盾,實際上說起來不矛盾。因為前面你對這個事情的真相還沒有認識之前,他要說明白,那個時候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啟發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後你要真實地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個根柢徹底地認識、驗證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克服重重難關,在每一個過程當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體驗。有很多不是說人家講,人云亦云,那個沒有用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是,你應該每個地方啊,如理如量地去深入。那個時候就透過你理智的觀察,當然那個時候你應該有很多問題,有關鍵的問題,然後透過你自己這樣地深入地鑽研,抉擇的最後的結果。

不但是禪宗,普遍的佛法裡面都說這樣,佛說不因為我講的你就信得過,要你自己驗證了才算。這個從小乘一直到大乘都是這樣。外道就不是了,你信,你信我,就是這樣,你這不可以不信。如果說你要問什麼問題的話,他會說:啊!對不起,你這個著了魔了,魔來了,就這樣,反正他不跟你講道理。所以到後面,這裡邊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完 (p204) 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要正確認識的,詳細的那麼在這地方不深談。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是應遮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