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06/14

廣論頁/行: P114L7~P114LL5

手抄頁/行: #7 冊 P20LL1~P23LL3

音檔起訖:   49B_0755~49B_1331

 2019  06月
 
 
 
 
 
 
 
 
 
 
 
 

 

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呀,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 (p21) 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你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現在的的確確地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見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地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唉呀,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

(p22) 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癡癡呆呆站在那裡,欸,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它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了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結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順便一提。

Without this you are not included among Buddhists, no matter what virtue you have cultivated.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 (p23) 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哎喲,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欸,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說,一看:哎呀,不行!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呀?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覺得:「欸!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歸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這樣。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