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覽 頁/行  P53-LL2~P54-L10

手抄 頁/行  5 冊  P125~5 冊  P155

音檔 起訖     36A_2438-37A_1207

圓教宗 段落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第三支圓敎宗

 

原文:▲業疏云:『後約圓敎明戒體者。』

濟緣釋云:『三圓敎中。前並小敎,此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不均,今悟敦權,名殊體,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爲圓。問:二宗談體自足,何須別立圓敎?答:兩宗出體,敎限各殊。若唯依彼,則辨體不明;若復不依,則宗途紊亂。故準二經,別立敎,窮理盡性,究竟決了。使夫學者修持有託,發趣知歸,爲諸有福田,紹眾聖因種。興隆佛法,超越生死。萬劫未聞,此生獲遇,除茲道,更無餘途。若非究我祖乘,須信投心無地,生虛度,豈不誤哉?鳴呼!問:依何敎義,立此敎耶?答:下引法華、涅槃二經爲證。法華開聲聞而作佛。涅槃扶小律以談常。舍此二經,餘無此義。華嚴隔出,方等彈訶。是以梵網斥二乘爲邪見,學則有違;善戒指小法爲方便不學成犯。二部之異,於此自明。』

芝苑云:『問:此與天台圓敎爲同爲異?答:理同説異。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華文、用法華意,立此圓體。但彼敎統攝,此局事。將此入彼,即妙行中戒聖行也。何名説異。今此爲明戒體,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談,非謂取彼。但名相濫。是故異也。』【見芝苑遺編卷一】

 

淺釋以下我們開始講解圓教宗的戒體觀。本文首先解釋圓教宗具有圓頓、圓融、圓滿這三種名稱的教義;其次說明道宣律祖創立此戒體論的本意,以及顯示是根據《法華》、《涅槃》二經來創立此圓教宗的戒體觀;最後再與天台所立的圓教作一番比較,說明同異之處。

《業疏》云:『後面再約大乘的圓敎義理來說明戒體者(戒體的究竟義)。』《濟緣記》解釋云:『在第三支圓敎宗中,在此先大略地說明,首先解釋圓教具有圓頓、圓融、圓滿三種意義-

第一、前面實法宗以及假名宗並是(完全屬於)小乘敎(假名宗在義理上是可以分通大乘),此圓教宗則是屬於大乘教。現在如果依小乘的教法來看大乘教,則會有無法領解的教理發生;如果是以大乘的教理來判決小乘教,那就不須要等待行者先接受大乘教理才修小乘教,因爲小乘教法本來就是屬於大乘教的基礎,是佛陀爲接引中下根機者所施設的權教(化城),此即是圓教宗所具圓頓的意義也。

第二、前面二宗在戒體的見解上,因爲各別偏重計度在空及有,所以在教義上夠均勻(圓融)。今圓教宗了悟(知道)那些只是敎法上的權巧施設,名稱雖然有殊(不同),所指的戒體是一致(相同);實法宗主張戒體是色法與假名宗主張是非色非心法,莫不皆然(其實都是相同的),此即圓教宗所具圓融的意義也。

第三,前面二宗既然是從權教來施設,對於如來一的教法,只能認識到用權巧方便法來赴物(指:隨衆生所具的根機而說法)。今此圓教宗克(能夠)展現出實教究竟的義理來顯示戒體的眞義,了知實法宗所主張的色法也是指善種子,假名宗所說的非色非心法也是善種子,此即是圓滿的意義也。因爲具此圓頓、圓融、圓滿諸種意義,是故名爲圓教宗。

其次假借問答來說出道宣律祖建立圓教宗的用意(目的)

問:實法、假名二宗所談論的戒體觀點,用在小乘教法已自足(足夠了),爲還須要特別建立圓敎宗呢?

答:實法、假名兩宗所說出的戒體,只是各別依本宗的敎義來發揮,所以在界限上各有異殊(不同)。假若唯獨依彼二宗的教義,則想要辨別清楚如來所說戒體的眞義是永遠不能明白的;假若復()不依前面二宗所立的戒體主張,就直接講此圓教宗,則大、小二乘修行的宗旨與途徑就會相互紊亂了。是故道宣律祖準(依據)大乘的《法華》、《涅槃》二經,特別建立此一圓敎宗,才可以窮究無作戒體的義理、窮盡這一念能領的心性,才能使修行達到究竟圓滿及決定(絕對)明了的境界。使夫(這才能使)學佛者,在修學聖道及堅持戒行上有所寄託了;也可以知道修行應該如何出發、趣向以及知道什麼才是學佛眞正的歸宿(指:成就無上佛果)。這樣就可作爲諸有情衆生的福田,成就紹續佛門眾聖的因種,讓每一位修行者都能達到興隆佛法,超越六道生死。所以圓教宗所宣說的戒體意義,是萬劫未聞(指:難以聽到聞到的),而此生獲遇(遇到了),就應該確信除了茲()一條修學道路,更無餘途可以讓衆生達到佛果菩提了。若非(如果不)硏究我祖乘(指:南山道宣律祖所立的圓教宗),須信投心無地(而且必須相信不硏究圓教宗,那在修行佛道上就不知如何用功辦道),那麼將導致一生虛度,豈不耽誤哉(誤了自己)嗚呼!(這是多麼可惜啊!)

現在再假設另一個問答來說明圓教宗的教義是符合佛陀的本懷。

問:是依何種敎義,而來建立此圓敎宗耶?

:下面就引用《法華》、《涅槃》二經爲證明。《法華經》的經意在於開權顯實說明佛陀爲聲聞弟子先施設三乘的權教,然後再會歸一乘的實教,而授記聲聞弟子(乃至一切衆生)皆能作佛(成就無上佛果)。而在《涅槃經》中,扶持小乘的聲聞律以(而來)談常住眞心(佛性常住的教法)。舍此(捨去此)《法華》、《涅槃》二經,其餘經典並無此種教義。如同《華嚴經》隔出小乘教(指:聲聞衆在華嚴會上如聾如啞);而在方等的大乘經典中,則彈訶(彈偏訶斥)小乘人爲焦芽敗種(這是佛、菩薩爲鼓勵阿羅漢回小向大所說的話,凡夫衆生說不得,以免犯毀謗聖者的重罪)。是以()網經》這部大乘的方等經典,斥責二乘的教義對成就佛道而言爲邪知邪見,學習二乘的教義則有違大乘成佛之道(指:二乘行者具有強烈的出離心,而缺少度化衆生的大悲心,所以會急於取證涅槃,不肯住世及迴入娑婆度有情。);然而在生經》這部在家菩薩戒經中,則指明小乘的教法爲大乘教法的權巧方便(指:隨順衆生根機而說)如果不學小乘律法就成了違犯大乘佛道的修學次第。這是《梵網》、《善生》二部戒經之異(不同的地方),於此來硏究道宣律祖所創立的圓教宗,自然能夠明白道宣律祖弘揚小乘《四分律》,從中設立大乘圓教宗的目的,是爲令一切衆生都能成佛而設的。』

《芝苑遺編》云:『問:此業疏三宗中的圓教宗與天台宗所立的圓敎爲同爲異(是相同還是不同)

答:所根據的義理是相同的,只不過在説法上有些差異罷了!爲何名所依據的義理是相同呢?(因爲)在下面《業疏》圓教宗中,是引《法華經》的經文及用《法華經》中的經意,來建立此圓教宗是以善種子爲無作戒體。但是彼天台宗所說的圓敎是統攝所判立的藏、通、別、圓如來一代時教,此南山律祖所創圓教宗的教義只是局限在戒體一事上。假使是將此《業疏》中圓教宗的戒體論來入彼(指:相互融通)天台圓教的教義,即是天台所主張五種妙行之中的戒聖行也,因此名爲「理同」。然而,又爲何名「説異」呢?現今此《業疏》中圓教宗爲了顯明戒體的眞義,便直接採取佛制戒的本意(指:使令衆生奉持心戒,清淨三業,止息妄緣,返妄歸眞,究竟成佛),而融會了前面實法、假名二宗所主張的戒體論。由於透過這種圓融、圓滿、圓頓的教義,自然得到此圓教宗的美談(名稱),而並非所謂採取彼天台圓教的名。但(只不過)是名稱上各宗互相濫用(指:過度使用)罷了,故教名相同而教義上是有異也!』

 

註解

   後約圓敎明戒體者:在《濟緣記》解釋《業疏》這一句中,一共成五門:初敘敎本、二釋名者、三顯體者、四出立意、五示所據。五門的義理非常豐富詳盡,有興趣詳究者,最好對照原文(《羯磨疏濟緣記》卷十六)詳閲,才可以理解並且融會貫通,因爲弘一律祖並未全部錄出,只節錄二、四、五這三門,今摘錄未錄的要句如下:「初敘敎本,良以眾生本有清淨眞常妙性,由諸妄念,故受輪轉。…是知如來唯有一乘圓極妙戒,華嚴直與,鹿苑曲示。…」。「三顯體者,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爲體。……今明戒體,造雖在六,起必因八,造已成種,還依於八。......

   法華開聲聞而作佛:在《法華經》中開許聲聞乘的行者能成佛的經文意旨有很多,在此僅從〈譬喩品〉中取一偈頌作爲代表——「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别説諸法,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説,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説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説;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迴向佛道。」

   涅槃扶小律以談常:《涅槃經》中扶持戒律談佛性常住的經文很多,在此摘綠經文要義,僅以一首偈頌作爲代表-「欲見佛性證大涅槃,當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經而毁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亦不聽受持是經。」此段經文説明,如果不持戒,而説已經了悟眞常佛性的人,那必定是魔子魔孫,並非眞正的佛弟子。

   妙行:在天台敎義中,有所謂跡門具有十妙,而十妙中的第三種稱爲行妙。在行妙的義理中,有所謂圓敎五種妙行,即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