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備覽 頁/行 P60-L5~P61-L13 手抄 頁/行 6 冊 P24~6 冊 P40 音檔 起訖 41B_0534-42A_0217 |
原文:▲濟緣云:『問:三聚三身爲同爲別?答:語異義一。隨舉一戒,三聚具足;隨舉一聚,互具亦然。故知初受,圓發三誓,隨中奉持,圓修三行,成因感果圓證三身。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無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圓戒,是波羅蜜①,即究竟木叉也。是知行人若發此心,若獲此體,當知即是三佛之種。如何自輕,不加珍敬!然雖三戒彼此互具,至於修奉恆用攝生,則能任運含攝一切,豈止餘聚耶!問:敎有分齊,何須此示?答:爲成本宗分通義故。何以然耶?如善戒經,五十具等,迭爲方便,是故受五習十、受十習具、受具習大,故前三戒,並名方便。假宗知權,不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爲稟大之先容。所以鈔敘發心,爲成三聚;此明隨行,次對三身。願行相扶,彼此交映。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見圓宗深有來致。若爾,既顯分通,何須別立。答:義雖通大,敎終局小,不可濫通,故須別立;隨意盡理,不亂宗途。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次述假宗無一種字,始見聖師深體權實。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 淺釋:本文針對上述諸文所談到的三聚戒、三身佛、三誓願,來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一致的,隨後再假設問答來解釋道宣律祖創立圓教宗的目的所在。 《濟緣記》云:『問:上來所談以三聚戒爲修因,能證得三身佛,爲同爲別(同,指每一戒能成就三身佛,每一佛也一樣同時具備三聚戒;別,則是指每一戒只能成就一身佛,每一佛也只可以各別具備一聚戒)? 答:語言文字表達上是有所差異,但在義理上是完全一樣的。因爲隨意舉出任何一條戒,三聚戒的功用都能具足;隨意舉出三聚戒中的任何一聚,三身佛相互具足的道理亦然(也是如此)。由此故知,在最初受戒時,所圓滿發起的三種誓願,能夠使受戒者在日後的隨行(戒行)中奉行不懈,直到最後圓滿修持三種行;由於成就所修的因行(指:三誓、三戒、三行),必定能感得果地,也就是指圓滿證得三身佛果。因此得知: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所以說,心佛無差,因果不二。(這二句說明以能受戒的心與持戒的行止爲因,將來所感得的三身佛爲果)。能如此者(指:三聚互攝),始名(才可稱爲)圓滿具足三聚圓戒,是名尸羅(戒)波羅蜜,即究竟的波羅提木叉也(指究竟木叉爲因,圓滿成佛爲果)。 是故得知:受戒的行人,假若是發此心(指:以上所談的心佛無差,因果不二的道理),若能獲得此體(指:三聚圓戒的戒體),當知此種戒體,即是將來成就三佛之因種。現在旣然曉得戒體的寶貴,如何可以自己輕視,而不加以珍惜尊敬呢!然而,雖說三聚戒是彼此互相具足,至於在戒行的修行奉持上,是必須恆常應用身口意三業來攝收一切衆生(指:攝律儀戒),由於攝律儀戒中的任何一條戒,都具足三聚戒的功能作用,所以則能任運地含攝|切衆生,豈止餘聚耶(指其餘的攝善法戒及攝衆生戒,同樣具足攝收利益一切衆生的功能)! 問:在大小二乘的敎義中已有分明的齊限,何須在此圓教中示出大乘義理呢?答:爲成就本宗(四分假名宗)具有分通大乘義理的緣故。何以然耶(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如《菩薩善戒經》云:五、十、具足等聲聞戒,迭(音为r廿,輪流次第)爲方便(指:佛所施設的權巧方法),是故受五戒後要習學十戒,受十戒的沙彌(尼)要習學比丘(尼)的具足戒,受了具足戒進一步要習學大乘的菩薩戒,故知前三戒,並名爲菩薩戒的前方便。又假名宗自知《四分律》屬於權教所收攝,所以能不住於權教的方便法上,於是在義理上採取符合分通大乘的教義,深之部意(指:能契入曇無德部主的心意),作爲禀受大乘菩薩戒之先容(前方便)。所以在《行事鈔》中敘述受戒所發的心,是爲了成就(受得)三聚戒;在此《業疏》中所說明由戒體生起的隨行,是其次用來相對解說能成就三身佛而言。透過願(戒體)與戒行互相扶持,彼(大乘戒)與此(小乘戒)就能交相輝映。彼則期心後受(指:期望在日後能如實受得菩薩戒),此乃即行前修(指:現在已得聲聞戒即當如實受持)。經過假名宗所具分通大乘義,方見(才能曉得)道宣律祖跨越《四分律》而創立大乘圓教宗是深有來致(指:有它創立的深遠道理) 若爾(如來是這樣),既然假名宗已顯示具有分通大乘的義理,何須再別立圓教宗呢? 答:假名宗在義理上,雖然是分通於大乘;但是在本敎的律文上,終究是局限於小乘,不可大、小濫通(過份地來融通),是故必須別立圓教宗,來隨順戒體究竟的本意,才能詳盡敘述佛陀制戒的道理,如此才不致於混亂大、小二乘的宗途(所說的宗旨)。如果行者現在還不能深信這種見解,請觀看《業疏》的文:前面說明實法宗的戒體義理中,無出現一個心字;其次在詳述假名宗的文中,也無用上任何一個種字;始見(由此可見)南山聖師,深深體會佛陀所宣說權、實的教理,爲了不混濫大、小二乘的教理,所以採取大乘經論的深義圓創了此大乘圓教宗。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最後這二句,是靈之律師呵斥唐末以來錯解南山律祖所立業疏三宗戒體的人,實在是不値得對他們作任何的評議了)』 |